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古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首次使用年号是公元645年的“大化”。“大化”取自《易经》的“大化流衍,生生不息”。此后90代日本天皇的247个年号都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以中国唐朝集权国家为典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日本皇室特别是圣武天皇(701756)和光明皇后酷爱佛教、儒学等中国文化。日本派出遣唐使20次,遣唐留学生26人、留学僧90人。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鉴真、空海等历史人物的友好佳话传颂至今。

——摘编自刘江永《立足于日本令和时代的历史回眸与前瞻》

材料二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唐化”和“欧化”改革。日本全面学习唐制,通过大化改新确立了封建制社会和太平盛世。在中国“协和万邦”、不以强凌弱的天下观和王道思想的指导下,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往来。“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虽然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使日本诞生了军国主义霸道的怪胎,加速了其对东亚的称霸,使日本屡次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朝鲜及亚洲等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

——摘编自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日本学习中华文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日本“唐化”和“欧化”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据此可知伊斯兰文化(     
A.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B.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D.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供条件
2024-05-1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公元751年,唐军在怛罗斯战役中失利,许多通晓造纸、纺织、绘画、丝绸加工等工艺的士兵被俘,之后中国的这些先进技术经阿拉伯西传,远至欧洲。在此过程中,阿拉伯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这体现阿拉伯帝国(       
A.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B.经济和文化领先世界
C.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
2024-05-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标志性事件(部分)

时间事件
11世纪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
12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13世纪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
14世纪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因此,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基本上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是开放式、动态式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主人的出身不相干。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市场中逐渐形成的商法体系,使平等交易原则进一步得到法律确认。常有城市议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充当奴隶的人。当然,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中的“平等原则”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杨庭筠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唯物思想和上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译语中心的翻译传统。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文化中心主义的国家生存并备受敬重,都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采用“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的手段传播天主教,他们对《圣经》进行了归化处理,甚至用儒家的词汇如“天”“仁”“仁慈”来翻译《圣经》中的“Deus” “mercy” “benevolence”。

——摘编自韩敏《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出现大翻译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的特点。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阿拉伯帝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翻译活动的差异。
6 . 通过考古发现,在吠陀时代,印度人懂得了人工灌溉和施肥,并出现了牛耕;农田做有畦沟,与灌溉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知识也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说明(     
A.水利灌溉决定经济态势B.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C.印度农业重视精耕细作D.生产摆脱自然条件制约
2024-01-26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中世纪英格兰政坛长期存在着三种争端:一是围绕高级教士教职授予权的争端;二是教会法庭与世俗法庭围绕某些特定而敏感的问题的争端;三是围绕教会财富归属(国家还是罗马教廷)问题的争端。这反映出中世纪的英格兰(     
A.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B.国王兼任基督教领袖
C.王权受到法律的限制D.民族主义思潮已涌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申明国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随意侵犯贵族的权益,不可擅自征税。在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统治期间,议会最终定型,自此以后未经议会批准君主不得发布新法令成为惯例。这表明英国(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有限制君权的历史传统
C.封建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D.已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2023-11-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799年,当一些罗马贵族企图迫害利奥教皇时,查理大帝亲率部属进入罗马解救了教皇。为了报答查理,800年圣诞节这天,教皇宣布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保护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欧洲(     
A.教权和王权相互勾结B.基督教内部发生了分裂
C.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D.王权高居教会权力之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有学者指出,13世纪晚期的教皇政权的政权模式和政治面貌,正是早先一个梦想的直接产物,就是把教会建设成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动力源泉。根据材料,教皇政权实现的条件,以下不正确的是(     
A.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B.形成严格的教阶制度
C.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D.工商业逐渐复兴繁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