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权、教会与城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天,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发现古代伊斯兰帝国与现代的联系:文化贡献、数学和科学发明等。这些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语不仅变成了从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语,而且代替了波斯语、希腊语等帝国境内多种语言,成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剂。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先知的产物,它不仅要求人们顺从新的信仰,而且要求人们顺从新的社会——实际上就是顺从麦地那政府和先知以及后来的帝国。8世纪初,穆斯林从中国工匠那里学到了造纸术,纸张日渐普及,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

——摘编自【美】罗宾·多克《伊斯兰世界帝国》


(1)根据材料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列举两个史实说明。

材料二   中古中后期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020首次对西班牙城市菜昂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
1088“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牛津大学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96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
1367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有何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有何新变化?
2 . 历史进程的特点是在时序中的绵延、在联系中的变化。

材料一 封建制的核心是领主附庸关系。这种关系有一个关键点:统治是有限度的统治,效忠是有限度的效忠,即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附庸违背了契约,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违背了契约,附庸认为他们同样可以不承认领主。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中有“忠诚”,同时也有“撤回效忠”,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据侯建新《早期欧洲文明建构及影响》整理

材料二 在英国,“议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此后的议会都以该年的议会为榜样,那届议会因此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英国议会的发展体现了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的什么变化。
2022-07-1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西方城市因国情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管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相关因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的城市相比,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
2023-04-21更新 | 171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征服迦太基、希腊、埃及和近东之后,他们统治了大量的城市,其中很多拥有过辉煌的过往,有一些罗马城市是作为帝国控制体系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获得自治地位的城市,由皇帝授予其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享受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包括参与市政管理、加入罗马军团或享受罗马法保护。宪制规定的内容包括:地方长官的选举、地方议会的运作,以及征税、征发当地劳动力和司法审判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查尔斯·弗里曼《古代地中海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口特许状承认了城市内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城市居民的封建赋税。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西欧城市的特许状,不仅使中世纪的西欧诞生了许多新兴城市,也使中世纪的西欧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杨婉嘉、王振霞《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自治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共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城市是建立在领主的领地上的,所以城市归领主所有,也归领主管辖。封建领主不仅向城市征收各种赋税,还委派代表行使统治权和审判权。领主的各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城市市民阶级的利益,并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市民阶级展开与封建领主的斗争,逐渐争取到各种权利。由于封建割据,封建主利益不统一,有时一个城市属于一个领主,有时属于多个领主。例如巴黎属于两个领主,而博韦有三个领主,亚眠有四个领主。这就使城市有可能取得部分自治权,随着这种自治权的扩大,有的城市逐渐摆脱了领主的控制,发展为自由城市。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从政治的角度看,市民们在向封建主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中,广泛地参加到政治中来,成为了一个整体阶层,从此在封建国家的政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就为新型的国家政治体制开辟了道路。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还在精神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市民们积极创办世俗学校,从而使教育不再为修道院所独享,文化知识也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学校的创办一方面提高了市民们的普遍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从事商品贸易,另一方面,这种世俗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使民主、平等、自由、公共权力等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从而为近代的思想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摘编自陈晓律、任东来等编著《世界历史研究导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上阿拉伯文化及其它一些技术逐渐传入西欧,城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教育,市民便冲破基督教会的束缚,在城市创立了世俗学校。这些学校有手工业者联合创办的行会学校,也有商人联合会创办的基尔特学校。此后,大学在各地普遍发展,到150年,全欧已有大学65所。学习研究的科目已不限于神学,还开设了法学、医学、文学等。讲学的不单是僧侣,也有了世俗学者教授。尽管后来教会极端仇视和害怕世俗学校的发展,竭力夺取大学的领导权,在世俗大学加强了神学课,但脱离神学的法学、医学等课程终于保存下来,使许多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世俗文化的摇篮。

——摘编自李勤章村《中古西欧城市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所谓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更是对个人本位和人性的复兴。这就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14、15世纪,意大利中北部城市。文艺复兴就实质而言显然是一次新兴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思想解放和要求自我意识的运动。作为建立在对希腊和古罗马文学研究基础上的一项教育纲领,人文主义包含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关注的主要是人和人性,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的展示,而不是神和信仰,正好与处于上升时期市民阶层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和要求不谋而合……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态度是否定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全部文化,神是宇宙的中心,排斥理性思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能通过禁欲修行,寄希望于死后的“来世”。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了打破思想禁锢对生产力的约束,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摘编自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大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1-04-2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