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向整体的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1 道试题
1 . 历史发展观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 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人类 历史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 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横 向发展并非各自独立,它们互为条件,纵向制约着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总序

阅读材料,从人类历史发展横纵向关系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16—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史事,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横向、纵向至少各选择两个史事,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上述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A.商业革命B.殖民扩张C.价格革命D.工业革命
2024-04-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493年,罗马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约550千米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     
A.消除了西、葡两国的矛盾B.反映了西、葡两国王权弱于教权
C.使葡萄牙控制了整个美洲D.是西方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2024-04-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2024-04-2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1450年左右,欧洲的方帆船与大三角帆船已经完全结合,前桅与主桅挂方帆,有利于抢风,更适合跨洋远航;后桅则悬挂三角帆,有利于操纵,适于沿岸航行和岛际航行。欧洲造船技术的发展(     
A.印证了地圆学说B.得益于动力革新C.引发了科学革命D.利于开辟新航路
2024-04-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全球史》中写到,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如图哪些航路的开辟有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4-04-2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交流·互鉴·共赢

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之前,远距离贸易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古典时代,两方面的发展降低了旅行的风险,刺激了远距离贸易。首先,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管理国家的目的,大力投资修建道路和桥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其次,古典社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往往彼此相连。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远距离贸易发展的条件。

“哥伦布交流”指的是1618世纪间,发生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动植物、微生物的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下表为“哥伦布交流”的大事年表(部分)。

1492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35法国人带来的流感病毒使圣劳伦斯河谷的印第安人灭绝
1555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90年代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1700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整理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哥伦布交流”带来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合格考)
8 . 时代与个人

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纺织工家庭。自14岁起,他就开始航海,曾经远航至冰岛。1477年,他旅居里斯本,沉迷于研究制图学,认为西班牙的末端和印度的东端相距并不太远。之后,哥伦布相继游说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支持其西行,并于1492年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资助而成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哥伦布能够到达美洲的原因。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与意图。他们公开公布:他们的目的只能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的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的时代意义。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2024-04-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9 .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史料

亚历山大……正式任命近卫军①官朴塞斯塔斯为波斯督办②。……他当上波斯督办之后,立即换上米底亚③服装(其他马其顿人可不喜欢这样)和学习波斯话。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仿效波斯人的作风。对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亚历山大都是赞赏的。

——【古希腊】阿里安著,李活译《亚历山大远征记》

说明意大利庞贝城的罗马镶嵌画《伊苏之战》(部分),画中人物为身穿波斯服饰的亚历山大。伊苏之战是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马其顿军与波斯军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①近卫军:由亚历山大的好友组成的一支军队,其中大多数是马其顿贵族。
②督办:总督。亚历山大基本继承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度,古代波斯人最初的所在地成为亚历山大帝国治下的一个行省。
③米底亚:希腊人常用米底亚代指波斯。

(1)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自先秦时起,中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朝鲜,对朝鲜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周、汉时期,中国的文字、典籍和礼仪已经传到朝鲜半岛;至隋唐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极力吸收中国文化,除了儒学之外,在佛教、官吏制度、服饰、地名、姓氏等方面无不模仿中国;在高丽时大兴佛教,到末期从元朝引进宋代理学,孔子、朱子后裔的学说一并传入朝鲜。

——摘编自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但中国瓷器仍然作为奢侈品主要为皇室和上层社会享用。到17世纪,瓷器已成为“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古代朝鲜与中国交往的特点。

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3000万件,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3)根据材料,概述16-18世纪中外瓷器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1942年,一些国家开始思考和计划如何构建一个新的战后世界,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194310月,《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于莫斯科发表。其中规定:“一、四国(美、英、中、苏)对轴心国继续敌对行动,直至他们无条件投降;二、四国同意采取措施,保证由战争迅速有序地过渡到和平,并建立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三、四国承认有必要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四、四国在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以前,将彼此磋商,代表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五、四国约定在战争终止后,将不在其他国家领土内使用军事力量,并对战后军备管制达成一实际可行的普遍协议等。”

——摘编自《联合国50周年年鉴特刊》等

(4)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四国普遍安全宣言》进行评析。
2024-04-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10 . 16世纪,在英国,商品价格平均提高了155%,而工资只提高了30%;在法国,商品价格提高了120%,而工资只提高了24%,这一现象(     
A.削弱欧洲资产阶级的实力B.提高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
C.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解体D.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2024-04-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