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梁启超笔下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1   大航海时代的记忆


材料2   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1873年—1929年)作了这样的评论: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问题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哥伦布等人各自航海的目的。
(2)根据材料2,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3)以今日之见,请从“背景与条件、动机与效果”的视角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看法。
2021-05-03更新 | 29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2016·上海·高考真题

2 . 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2016-11-27更新 | 1258次组卷 | 8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精编版)
3 . 【大航海与海洋格局】

材料一   直到15世纪之后人类世界才真正开始尝试相互碰撞、物资交换,开始了相互支配和冲突以及文化的交流。大洋航海之路一旦被打开,世界各大陆迅速实现了相互连结。海洋不再是交流的障碍,开始扮演超高速公路的角色。各文明圈和生态界的各要素向全世界扩散,我们生活的近代世界也随之经历了激变。……最初世界海路的开拓毫无疑问是欧洲航海人的功绩。

——(韩)朱京哲《深蓝帝国:海洋争霸时代1400-1900》

材料二   就海上格局而言,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16世纪前的区域格局阶段、15002000年的单极主导阶段,以及正在进入的一个多极格局阶段。

——摘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最初世界海路的开拓毫无疑问是欧洲航海人的功绩”的原因,并概括“大洋航海之路”打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曲线图所示的海洋格局予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我们能从图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如果让你对该图进行增减或优化,说说你的设计及其理由。
2022-11-1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鸡欧洲史1517—1949》

材料二   就海上格局而言,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16世纪前的区域格局阶段、1500—2000年的单极主导阶段,以及正在进入的一个多极格局阶段。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街”—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曲线图所示的海洋格局予以说明。
2023-11-08更新 | 109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以及病菌等传播到未曾到达过的地区。这些生物交换对人类造成了迥然不同甚至出人意料的影响,一些人因为传染病而死亡,而另一些人由于食物供应的增加和品种的丰富而发展壮大。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结合所学,依次写出材料一示意图中①、②、③、④四条航线对应的开辟者的名字,并分别用一句话指③、④两条航线开辟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不久,便决定将中菲贸易扩大到新西班牙(墨西哥)。随着中-菲-墨贸易的开通,蕴含着中华文明意义的丝绸、瓷器和精美的工艺品进入墨西哥,并流传到拉丁美洲,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热”;随商品而来的中国商人、工匠也在美洲登陆,作为第一个登陆点的墨西哥也因此变成西方汉学研究中心;西班牙传教士们往往也取道墨西哥经马尼拉再到中国,返程亦然……中-菲-墨大三角贸易也非一帆风顺,由于菲律宾、墨西哥以及当时整个拉美都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这项贸易活动很难自然地发展1571-1815的两百多年间,它几经沉浮,但无论如何,大三角贸易在太平洋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两地在物质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促进了解。

——摘编自朱凯主编《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菲——墨大三角贸易沉浮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菲——墨大三角贸易开通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商人在商业经营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转贩南北,行货四方,足迹遍布全国,远达海外,在广范围、长距离贸易中赚取利润……这其间,明代商人演化出共本合伙、差委雇佣等愈益完备的商业活动方式,不仅扩大了自身营业规模,也扶助并带动了宗亲乡邻共同致富……通过资本的合理运作,商人还得以用预付本金形式一定程度介入并控制商品生产过程。然而,以上诸种表现大致只可视为当时商人为增殖财富而在经营层面逐渐形成的获利手段,内中虽然透露出商业资本持续扩展的潜能和张力,但总体而言其于传统中国向西方式“资本主义”或“现代”转型含义上同社会形态演变的内在关联及进步、落后与否的定性尚不明确。也就是说,所谓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变化,明代经济领域的变迁尽管提高了全社会的商业化程度,却与国家既有体制整体保持了契合性,两者并未构成本质冲突。

——摘自常文相《明代商人财富增值的过程及方式》

材料二随着城市的复兴,商人阶层树立了与当时社会相对的价值观。庄园制社会崇尚的是自给自足,商人却以钱财为本;庄园制社会崇尚的是等级观念,商人在追求钱财和从事经营的道路上,最看重的却是自由;庄园制所崇尚的是各自封闭,而商人阶层经营却以交往和联系为特征。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商人所崇尚的冒险和开拓的精神也随之发展起来,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原动力。

——摘自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出现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人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在推动两国社会发展方面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郑君之罪也。

……哥氏(哥伦布)之航海,为觅印度也,印度不得达而开新大陆,是过其希望者也。……若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质则然也。故郑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1)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在写郑和传记时采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2)阅读材料,梁启超指出了“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懂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   马铃薯在爱尔兰反而很快扎根,成为了爱尔兰人的喜爱食物和依赖食物。进入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以至于土地不得不被分割为更小的地块,越来越多的人主要靠田地里的马铃薯生活,最穷的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马铃薯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对外大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