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用途广泛,可用来烹饪菜肴、配制药剂、制作香薰。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香料比黄金更加重要,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以来欧洲进入小冰河期,气温偏低且十分干燥,不适合种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因此高度依赖产自印度、中国及东南亚的香料。在传统贸易体制下,香料需要辗转陆路和海路,或横跨中国及欧亚草原,或途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后进入地中海,最后才能抵达欧洲,耗时极长且运费高昂,一路上香料要在不同商贩手中转手十余次,每次转手都会使价格飙升。阿拉伯人为了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还隐瞒各类香料的原产地,以便坐地起价,攫取大量财富。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切断了亚欧之间历史悠久的陆路香料贸易通道。为满足本国对香料的需求,欧洲国家纷纷寻找新的海上航线。

——整理自【美】劳伦斯·贝尔格林《黄金、香料与殖民地-转动人类历史的麦哲伦航海史》

材料二   17世纪的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都争相进入东南亚,设立贸易据点,以谋求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除了直接同当地商人进行香料交易之外,欧洲国家还在东南亚设立贸易公司,通过垄断贸易和殖民政策,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和控制权。例如,17世纪20年代荷兰通过血腥屠杀独占班达群岛,垄断了肉豆蔻的生产;17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毁树政策提高香料售价,并获得了丁香贸易垄断权。自此荷兰在世界香料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整理自金祎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世纪欧洲国家开辟香料贸易新航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世界香料贸易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料贸易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2024·河北·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欧洲以“发现论”塑造了作为国际法形成基础的地球空间秩序。其中,西葡两国运用被重新发现的罗马法,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17—18世纪,英国用“有效占有论”回应西葡两国,认为只有建立“有效统治”才能成为真正的财产权人,方能符合万国法。

——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材料二   欧洲人如何观察异域的人与物,古典时代形成的中心与边缘观念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种以“我”为中心的观察视角是古典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早期欧洲人认知美洲的基本出发点。

——摘编自王晓德《古典传统与欧洲人对美洲的早期认知》

材料三   15世纪以后,欧洲人根据文明程度的差异,把已知世界的不同区域划分为若干等级,将欧洲置于该等级体系的顶端,体现了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权力秩序,欧洲自视为世界的中心,认为这种中心既是地理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

——摘编自艾仁贵《从“陆地三分说”看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洲际想象》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发现论”和“有效占有论”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现论”“有效占有论”形成的共同原因。
2024-04-17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3 . 新航路为世界提供联接通道,也使殖民扩张掠夺登上历史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指出参与材料一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参与这一事件三个历史人物。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简述殖民扩张与掠夺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影响。
2022-03-1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4 . 制图学具有古老的传统,显示着人类对于周边世界的各种认知。

材料一   

——《中外历史纲要》(下)

(1)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地图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516世纪之后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有着鲜明的发展轨迹。对海岸线精确测量,将陆地和海洋二分,各大陆的轮廓线日益清晰。和在陆地上的争夺不同,殖民帝国的海上之争,争夺的不是空间,而是航道。各霸权国也将陆地主权的专属特性延伸到船只和航道上。

17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的中心转移到荷兰。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帮助他们发展海外贸易。世界的边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场和原材料开放潜力的地方被逐一进行了标注。

1886724日,英国伦敦的《绘图》杂志发表了题为《帝国联盟:表现1886年英帝国幅员的世界地图》的一幅地图。它采用墨卡托投影法,重点突出的是英国的全球殖民地,以及各个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紧密的物质联系。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为中心,地图上的英属殖民地以粉红色填充,地图下方,象征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执三叉戟和未字盾牌,端坐在标注着“世界”的地球之上。

地球空间在近代欧洲地图上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已知”空间,一种是“未知领土”,最后一种是海洋。1619世纪的欧洲地图作品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或技术,而是赤裸裸的权力。“权力从地图中走来,又行走于打造地图的道路上”。

——摘编自宋念申《地图帝国主义;空间、殖民与地球规治》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英国绘制《帝国联盟:表现1886年英帝国幅员的世界地图》的意图并简述你对近代欧洲地图作品的认识。
2024-04-2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前5世纪时期,希罗多德所见的世界)

图二(亨利库斯·马尔泰卢斯1490年根据葡萄牙航海家消息绘制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指出欧洲人对世界范围(陆地)认知的主要变化,并写出图二中“葡萄牙航海家”的名字。结合所学概括由此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带来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做出“主动向世界开放”决策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试从经济角度概括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下面四辐图是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贝海姆1492年图                           舍纳1523年图

霍曼1716年图                         丹维尔1761年图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2021-04-15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亚历山大东征和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着零星的东西方之间交通与交流的客观事实。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跨文化的交往中,尽管从西方到中国如此遥远,但连接中西的丝绸之路依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因此,丝绸之路正是“古典版全球化”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推动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来临,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面对丰厚的东方贸易利润与东方消费品诱惑,欧洲各国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扬帆,目的就是寻求一条不受意大利人控制,也避开阿拉伯人要挟的通往东方的道路,清除远东与西欧之间丝绸之路上的所有掮客。

——摘编自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国式“全球化”》等

材料三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当前的中国又逐渐相似于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的、拥有广大人口与市场的繁荣时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拥有广阔潜力的全球市场。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对当代中国又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惯性。

——摘编自刘迎胜《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典版全球化”的特征,并简析中西间丝绸之路持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世纪全球化来临的动力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2020-07-01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海图与历史

与海洋密切接触的人类活动,深刻改变了历史进程——这一切皆记录在海洋地图中。

材料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绘出了珠江入海口的南海湾,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描绘海域的地图。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图是南宋的《舆地图》,标注了到东洋日本的海上航线,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但航海功能还没有从地图中分离出来。元代的《海道指南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专图。明代的《郑和航海图》、《明东西洋航海图》和《山形水势图册》的绘图水平也是与世界同步的。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绘制的地图以麦加的方向为地图上方,欧洲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世界中心,中国海图则直观而具体地反映了世界的形状,没有巨大的变形。

材料二

1:哥伦布伊斯帕尼奥拉岛地图(1492年),图上标有哥伦布对岛屿的命名“LaEspanola”(也称海地岛)。该图勾画出了岛屿北部的海岸线,被认为是唯一留传下来的出自哥伦布之手的地图。

2:特诺奇蒂特兰城象形坟字地图(1541年),此图由最后一批被西班牙人征服的阿兹特克土著祭司绘制,描绘了史实与传说,记录下原住民对世界的最后一瞥。地图分为四格,表明这一地区由水道分割而成。

3:东非海岸地图(局部)(1558年),此图原载于英国《玛丽女王地图集》。英国王室支持率先“开发”非洲的霍金斯家族,在大西洋上从事海盗式贸易。这些华美的航海图,也是滴着黑人鲜血的奴役之图。

4:果阿港地图(1596年),该图出自《旅程:林斯霍顿前往东方或称葡属印度的航程,15791592》一书。此书的出版打破了葡萄所和西班牙对欧洲前往印度航线的信息垄断,促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海图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四幅海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述,逻辑清晰。
2024-05-1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   1518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协商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划定“教皇子午线”的背景及影响。
2021-05-06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新东方】【2021.5.19】【SX】【高三下】【高中历史】【SX00171】
10 . 新航路的开辟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所学知识,在地图中简要绘制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行路线,并分析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客观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


(2)结合所学史实,多角度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2020-05-13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4月统一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