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球航路的开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C.“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020-06-25更新 | 588次组卷 | 25卷引用: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练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488——1763年欧洲海外活动大事年表

1488年,迪亚士达到非洲好望角。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海上马车夫”。

1492年,哥伦布达到美洲。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16世纪初,葡萄牙在非、亚洲建立殖民据点。

1652——1674年,先后爆发三次英荷战争。

16世纪中期,西班牙成为拉丁美洲殖民帝国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取得法国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北美殖民地和向西属美洲殖民地贩卖奴隶权

17世纪初,英法荷先后成立东印度司。

材料三:西方世界兴起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但后来降为二流国家。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从活动方式和范围两个角度概括1488~1763年欧洲海外活动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中隐含的“一流国家”是哪个国家?据所学知识,概括其成为”一流国家”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志》

材料二   荷兰有优良的港口面对英国及大西洋,背后有德国为腹地。在西班牙、葡萄牙建立海外殖民帝国之后,荷兰的商船在里斯本和塞维利亚装载来自殖民地的产品,然后把它们贩运到全欧各地。在归途中,荷兰商船又把波罗的海的谷物和航船用具贩运到西、葡两国。最后荷兰垄断了全世界的航运业。……1566年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西班牙军队残酷地劫掠南尼德兰的安特卫普。结果,安特卫普的工匠、商人及银行家都逃到阿姆斯特丹,他们随身带来的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荷兰的工业,也有利于荷兰的海上扩张,因为海上扩张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荷兰商人所用的平底船造价便宜,载运量亦大。与封建专制主义的西、葡不同,荷兰向外发展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通过独占贸易公司进行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哥伦布“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的原因,并说明哥伦布前往东方探险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解读荷兰兴起的主要原因。
2020-05-11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在“寻金热”和传教热的鼓动下,具有强烈的海外扩张欲望,航海探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航海所无法相比的。当时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这些决定了西方航海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李隆庆《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大航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欧、西欧国家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不同文明间注视和对抗的表现。
5 . 请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列举这一时期主要的航海家及其开辟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020-05-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在陆上和海上都开辟了丝绸之路。据此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和全盛是在什么时期?


(2)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有哪些?


(3)古代的大航海未能使中国成为海上强国,而西方却因新航路开辟而迅速崛起。其原因何在?请你用中外史实加以论证说明。

18-19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7 . 移民往往折射出特定的地域历史发展特征或某个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特许状”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詹姆斯城。北美殖民地居民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或者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他们驱逐或屠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被承认完全合法。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明末以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硖黄、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

——据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美为何会成为17世纪西欧的殖民对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闽粤移民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移民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从本质上说,17世纪开始的西欧移民北美较之于明清时期闽粤移民台湾,前者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有哪些新特点?
2018-11-24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14世纪前后欧洲的商路图

请回答:

(1)假如在15世纪初,一位意大利商人阿方索,走水路到达广州,从地中海到印度洋应该经过什么地方?到15世纪中叶,他的儿子想继续在这条路上经商,却困难重重,原因何在?

(2)到16世纪时,阿方索的重孙来中国广州,他还可以走哪条水路?他能这样走,应该感谢哪些航海家?

(3)在阿方索的重孙生活的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许多国家的人们频繁地往来于世界各地,这些活动对世界的整体性有何影响?

2018-05-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列举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活动。

时间国家探险家航线
1487年葡萄牙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西班牙哥伦布西欧—
1492年葡萄牙西欧—好望角—
1519~1522年西班牙环球旅行

请将上表补充完整,并简要叙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018-05-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材料一:东西航海对比

类别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船队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方式

皇帝派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团

西洋方式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家、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中国封建皇帝历来重政治而轻经济,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这些物品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通过交易换取一些宫廷需用之物,且可以补充一些船队浩繁的开支,属于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正如《瀛涯胜览纪行诗》中所记,“归到京华觐紫寰,龙墀献纳皆奇珍”。这些东西无补于国计民生,所以《明史郑和传》中说:“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郑和在海外始终执行着明廷“厚往薄来”的原则,耗费惊人。据记载,仅前六次下西洋就耗费了六百万两银子……剩下的一百万两银子用来修建了南京大报恩寺。

《中外关系史论丛》

材料四:哥伦布以后,有无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即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造成材料一中国和西洋不同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三回答材料四中梁启超的困惑。

2018-06-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十三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