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在一定的生态背景中展开。1492年,哥伦布开创了跨大西洋的定期物种交流,这一过程最显著的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获得了一大批新的植物和动物,新的农作物在某些程度上拓展了美洲农业的潜力,并使当地人的饮食更加多样。但同时他们也染上了到那时为止他们仍不熟悉的破坏性疾病,包括天花、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流感等,这些传染病在1500年到1650年间在美洲肆虐,夺去了50%-90%的当地人的生命。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菠萝等物种。其中一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

—— (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路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哥伦布开创的物种交流对美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时的中国这种“革命性的结果”是如何体现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设立据点,引发了欧、亚、美一连串病菌、新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人种等的交换与碰撞,史称“哥伦布大交换”。1493年之后,曾经在数个独立大陆上相对稳定的文明体系,在一系列看似微弱但影响广泛的因素下,加速变成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化的实体。是的,“全球化”的进程从那一刻就开始了。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欧洲贵金属供给量在16世纪上半叶增加了三倍多。这些金银都是用劫掠的方法和强制的无偿劳动获得的,故其价值也相对降低了,欧洲大陆各国的物价遂相对高涨,其中西班牙物价上升幅度最大。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物价高涨的机会,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依靠工资收入的手工业者的实际收入却因物价上涨,特别是日用品和食品价格的上涨,而大大降低。

——摘编自杨思正《资本的原始积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各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的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92年和1498年的航海活动及其引起的移民和贸易关系的三个主要后果很值得人们注意,这里只能做简略描述。前两个主要后果是阿尔弗雷德·克罗斯佐所说的病菌和基因的“哥伦布交流”,欧洲人随身带来的病菌,乃是他们最强大的征服武器。他们在新世界横扫一切,因为当地居民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毫无免疫力。到1650年,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的人口从原来的大约25000万减少到150万。“哥伦布基因交流”不仅涉及人类,而且涉及动物和植物。旧世界的欧洲不仅把自己而且把许多新的动植物引进新世界。通过哥伦布的交流,新世界也对旧世界有许多贡献,有些植物在欧洲、非洲和亚洲许多地区种植。当然哥伦布交流的第三个主要后果是新世界的金银对世界存量和流动的贡献。这也给了16世纪旧世界经济活动和贸易一个新的推动力。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哥伦布交流”概念作一个完整的解释,并指出“哥伦布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4 . 世界的马铃薯

材料一   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奉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1)请将下列物种与上图中的原产地相匹配。
玉米、甘薯(   )水稻、粟(   )小麦、大麦(   )驯化骆马(   

近代以来,马铃薯传播到世界各地,从“魔鬼的苹果”演变为“便利食品”。

材料二   ……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导致“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上丝路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材料三   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非常不友好的态度。甚至认为其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甚至在马铃薯被称为“魔鬼的苹果”的苏联,农民在最初的犹豫不决之后开始大规模栽培马铃薯。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茅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四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囫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明】徐光启《——?_》


(4)结合所学,材料四画线处应为(   
A.《神农本草经》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材料五   20世纪以来,马铃薯被学者誉为“未来食物”。

2007年马铃薯全球产量


收获面积(公顷)产量(吨)单位产量(吨/公顷)
非洲15414981670657310.8
亚洲/大洋洲873296113734366415.7
欧洲747362813022396017.4
拉丁美洲9637661568294316.3
北美洲6158782534530541.2
世界1932773132530244516.8
资料来源:FAOSTAT

(5)根据上表,2007年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产区是(   
A.非洲   B.亚洲、大洋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E.北美洲
(6)以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的国际组织是(   

A

B

C

D
(7)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马铃薯从“丰收之神”“魔鬼的苹果”“便利食品”到“未来食物”的变化?
2022-02-20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追击匈奴的结果使汉帝国以一个巨大的楔形物插过中亚,于是中西方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中国丝织品是西方各地最为需要的,其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90%;剩下的10%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皮、毛织品、玉和牲高,来自罗马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亚麻布、羊毛织品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章新旧大陆,对比分明

第二章大征服者与夺命疫病

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梅毒现身:一页病史

第五章食物与人口

第六章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换

——摘编自【美】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方式,并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00年后,主要由大西洋沿岸的欧洲人组成的海员们把几乎所有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物交互网络。地球的海洋和沙漠不再能够把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域隔离开来。世界失去了生物边界,植物、动物和病菌可以迁移到任何生态条件允许它们传播的地方。它们迁移的速度、彻底性,往往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技术和技能以及贸易、生产和政治的模式。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二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是稻、泰、稷、麦、菽、粟等五谷杂粮。这种作物结构,在美洲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引进和传播后,迅速发生了变化。玉米、番薯、马铃薯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的供应量,贫民多以之为食。盈余出售,使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成为可用来交易的商品,并可将价格比较高的稻谷等粮食节省下来投入市场,用于出售或商品交换,客观上起了平抑粮价的作用,并促进了明清时期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而流民为此大量垦荒种植,对既往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尤以种植玉米者危害为重。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00年以后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洲物种传入对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