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比如古代埃及需要从叙利亚或黎巴嫩等地获取木材,而古代西亚则需要埃及的黄金。材料意在说明(     
A.物资交流是古代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
B.发达的社会分工促进古代文明的形成
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步连为一个整体
D.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2024-05-12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     
A.美洲的马铃薯成为欧洲人的主食之一B.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
C.大量非洲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D.亚洲的香料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3 .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人类种植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1493年,哥伦布把辣椒带回到了欧洲。1542年,葡萄牙人把辣椒带到了印度果阿……西班牙人及西班牙人开辟的盛极一时的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在辣椒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发挥着首要作用。从1565年至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都派遣1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之间,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5-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并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巧克力最初来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传入欧洲后,经过欧洲人的开发利用,它由饮料又发展成一种代表欧洲饮食文化特色的食品。

时间主要史事
1492哥伦布把从美洲带回的可可豆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1527西班牙探险家赫尔南多·廓特兹从阿兹特克贵族那里发现了巧克力的饮用方法并带到西班牙,巧克力在贵族中倍受推崇。此后,西班牙人开始在新大陆广袤的殖民地发展可可种植业
1606西班牙人安东尼奥·克来提将巧克力传入意大利,此后巧克力制造工艺的秘密开始传往欧洲其他国家。这时巧克力价格不菲,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1828荷兰人科恩瑞德·凡·胡登发明了一种把可可脂从可可豆中提取出来的螺旋挤压机,可以去除可可中的酸味和苦味,生产出更柔软、更甜的巧克力饮料,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巧克力的价格
1847发明家通过在巧克力饮料中加入可可脂,成功地生产出了可咀嚼的巧克力块
1876牛奶巧克力问世。巧克力由奢侈的饮料变成了一种高能量食物,在西方被人们大量购买
(2)阅读材料二、概括16至19世纪巧克力在欧洲传播的特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巧克力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等人编著的《新全球史》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全球视角,该书的目录将全球史分为七个时代,如下所示:

第一部分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二部分古典社会的形成(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第三部分后古典时代(500-1000年)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流的增速(1000-1500年)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1500-1800年)
第六部分____的时代(1750-1914年)
第七部分当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4)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将目录第六部分补充完整,并以该部分内容为主题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论述紧扣所拟主题,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4-05-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此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流动,史称“哥伦布大交换”。它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统治
C.扩大了原产美洲的农作物传播D.将各地文明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2024-05-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八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探寻图表中的世界发展历程

材料一   15-17世纪其他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1)对比16世纪前后主要新航路的开辟,概括15-17世纪其他航路开辟的特点,简述全球航路的开辟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材料二   工业革命及其扩展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选择三个角度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2024-05-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考)
6 . 交流·互鉴·共赢

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之前,远距离贸易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古典时代,两方面的发展降低了旅行的风险,刺激了远距离贸易。首先,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管理国家的目的,大力投资修建道路和桥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其次,古典社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往往彼此相连。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远距离贸易发展的条件。

“哥伦布交流”指的是1618世纪间,发生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间的动植物、微生物的交流和人口的迁移。下表为“哥伦布交流”的大事年表(部分)。

1492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西班牙的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35法国人带来的流感病毒使圣劳伦斯河谷的印第安人灭绝
1555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90年代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1700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整理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哥伦布交流”带来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合格考)
7 . 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某学校开展了“新航路开辟与世界格局”的研究性学习,下表为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序号时间大事记
1493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美洲时把甘蔗、小麦、柠檬、洋葱等作物,还有牛、马、鸡、羊等家禽和家畜带到美洲
1501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运抵美洲西印度群岛
16世纪10年内(暂时或永久性)离开欧洲的人口达到230
16世纪90年代爱尔兰、西班牙、法国等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1571-1591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西班牙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1580-1590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运至印度果阿,每年达3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

(1)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卡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①《联合国家宣言》(1942.1
示例:
历史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②雅尔塔会议三巨头(1945.2

③《联合国宪章》签字(1945.6

(4)二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模仿①的示例,从②、③中任选一则,评述其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4-04-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B卷
8 . 人口与社会变化

材料一   15-19世纪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变化简裘(单位:百万)

地区

时间

中国

印度

欧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

全球

1400年

70

74

52

60

36

425

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

545

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

900

材料二  下列是部分学者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论述。

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势力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地增长,不少工厂主在几十年内便由一个小业主发展为百万富翁,商业、金融责族被推向后台。但是,在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继续被排斥于议会大门之外,处于无权地位。……他们迫切要求改革旧的议会选举制度,以便能够在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责族分享国家统治大权。

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金属业、造纸、印剧、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

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世界及部分地区人口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024-04-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主观题28题)【范围:纲要下第1-5单元】(北京专用)
9 . 1582年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一份“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这可以(     
A.印证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用于研究欧洲大陆新物种的引进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10 . 甘蔗与蔗糖

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

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糖是运往日本的大宗商品,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

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催生了以蔗糖为重要商品的洲际贸易——“三角贸易”。甘蔗种植和熬糖需要大量劳动力,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工业革命前后,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进入千家万户,糖逐渐由奢侈品变为生活日用品,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工人阶级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1884年以前,中国仍大量出口蔗糖,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中国已成为蔗糖进口国。

(1)依据材料,请绘制出制糖技术的传播路线。
要求:在答题卡上的世界地图中用箭头画出

(2)历史现象是紧密联系、存在因果关系的。从这一角度,依据材料和所学,结合15—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重大史实,解读甘蔗种植和蔗糖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