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写道: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严'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和其余的人并无分别。……如此看来,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只有在关于圣经或礼拜上的工作上,他们是高出于众人的,因为这是他们的职务。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但是罗马教廷人士硬说:世俗权力不是在精神权力之上,管不着它,一请问这是什么基督教义?……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6世纪90年代,伊丽莎白致书自己未来的英国王位继承人、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告诫说:“我想提醒您:一个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教派已经在您和我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想根本不要国王,只要长老;他们力图在上帝言词的掩盖下篡夺我们的王位,否定我们的特权。应特别当心这个教派。”

——摘编自【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在克伦威尔看来,劳德(编者注:17世纪英国国教会中的最高神职人员,推行不利于清教的改革)对宗教仪式外表上的改变,就是对清教布道的压制,这引起了他的反感。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等人进行宗教改革的批判对象,概括其思想主张;并分析宗教改革对西欧历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宗教矛盾中的两个教派,例举克伦威尔在军事及行政方面涉及宗教的相关措施。恩格斯认为:宗教对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真正的外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这一观点。
2020-12-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4 . 婚姻关系的变化带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上几乎所有有钱人家的婚姻就好像生意买卖一样。例如,结婚的第一步就是双方男性亲属对财产安排达成一致的协议,但也有因为宗教或感情原因而结婚的。夫妻相亲相爱,理应就会携手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当时,离婚是非法的,但女子可能遭到抛弃。大多数的家庭夫妇白头到老。在工匠的家庭中,妻子是家庭和家庭作坊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摘编自玛格丽特·L·金著《欧洲文艺复兴(插图本)》

材料二:在欧洲的婚姻史上,宗教改革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欧洲人择偶和结婚的自由度很大,甚至到了几乎可以任意的地步,男女双方只要表达了结婚的意愿,就能结成了一桩合法有效的婚姻。但是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有一条规定: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这几乎是当时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要求。从那以后,欧洲人的结婚就变得不如从前那么随意了。

——摘编自俞金尧《宗教改革前后欧洲人的婚姻自由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婚姻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时期欧洲人婚姻观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影响。
2021-01-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普通班)历史试题
5 .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三 十八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他们及其关注社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意识。这些人就如恩格斯所说的,不承认任何外界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的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在这些启蒙学者眼中,以往的一切国家形式和社会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进垃圾堆里了。


(1)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理性法庭的面前”哪些“存在的权利”被“放弃”?这些“十八世纪的天才们”在“理性的法庭”里准备了哪些论据?
2020-10-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涑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经典建筑简介

建筑名称及图片建造时间建筑风格及特点

[德国]科隆大教堂
1248年始建哥特式建筑(流行于12-16世纪的欧洲)。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最高处约157米。教堂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情感,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意大利]维琴察圆厅别墅
1552年建成文艺复兴式建筑(流行于15-17世纪的欧洲)。
维琴察圆厅别墅四面均用同样的大台阶通向户外,门廊装饰罗马式廊柱。建筑简洁大方,各部分比例均称,构图严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纯洁、端庄和高贵的美感,也有诗情画意。

[意大利]圣卡罗教堂
1641年建成巴洛克式建筑(流行于17-18世纪的欧洲)。
圣卡罗教堂是位于罗马的天主教堂,建筑立面的平面轮廓为波浪形,中间隆起,基本构成方式是将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典柱式曲线化,同时添加一些经过变形的建筑元素,例如变形的窗、壁龛和椭圆形的圆盘等。教堂内部结构几乎没有一条直线,装饰主要以大理石和金箔为主,显示出天主教会的财富与权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3-17世纪欧洲建筑流行风格的演变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思想原因。
2020-12-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路德的思想充满悖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前的神秘主义信徒都尽力贬低自我,到了宗教改革的这位天才身上,却把自我膨胀成硕大无比。路德把基督教神秘主义所讲的灵性的出神狂喜,完全世俗化,解释为一种激情的奔溢。于是,自我取代了教皇、皇帝、主教们的职分、义务和责任,它就是自我得救的保证。

——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

材料二   他为消极服从辩护,声称是神权的发明者;路德教会的建制对确立绝对权力国家所作的贡献甚至比复兴民法的贡献都要大。他猛烈攻击他自己国家里的统治阶级;但当农民以正当与合理的要求起义并威胁萨克森时,他发表一个小册子认为应该将他们击得粉碎。

——阿克顿《近代史讲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革新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分析其思想中矛盾性的经济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双重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同伴们……你们被赋予了一种天性,并且拥有一种无可估量的尊严和了不起的命运,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服从于你的统治和命令,在河里、在海中、在天堂让道德成为我们的首要目标。

——G.马内蒂《论人的尊严和优越》,1453年

材料二   第二十一条所以那些宣讲赎罪票者,说教皇的赎罪票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了错误。

第三十六条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是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稻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马内蒂、马丁路德、孟德斯鸠的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9 .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中等教育兴起,逐渐成为各个派别思想斗争的新阵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27年,路德宗神学家,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的梅兰克顿提出了自己的中等教育计划:“每一学校应包括三个班级。在第一班级中,应授以本国语文及拉丁语文的初步读写、拉丁文法、信条、主的祈祷与教会仪式的祈祷文及赞美诗。在第二班级中,应以拉丁语为讲授语文拉丁文应彻底熟通,阅读拉丁作家的著作,并继续宗教教育。在第三班级中,应阅读更为高深的拉丁文著作,并研读修辞学及辩证术。”

——节选自克伯莱《西洋教育史:上册》杨亮功,译,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公司,1955年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梅兰克顿中等教育计划的特点。

材料二   1892年德国中等教育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减少文科中古典语言深程的分量,在其他中学增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课程;增设实科中学(注重自然科学)和文实中学(注重数学)为学术性学校类型。实科中学的数量不断增加,由1875年的80所增加到1895年的86所,在校学生的数量也不断攀升。1901年,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实科中学获得了与文科中学、文实中学相等的权利,其毕业生可以升入大学。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德国中等教育特点发生哪些变化。分析该变化出现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商兴起原因之一即“聚人和”。在用人方面,以家乡子弟为主,众多的商业会馆出现即是重要体现。商业会馆中采取联合联营、地缘聚合和业缘聚和等方式,体现了群体合作。从众多晋商经营活动中我们看到, 讲诚信、重道义,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诚意相待,对商业对象不欺诈,与同宗族商业伙伴既能同甘,也能共苦。他们认为,真正的商人从来不取无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怕生意做不成也不能做有损“义”的事情。 纵观明清多数成功的晋商,其都秉持了勤俭持家和求知务实的精神。晋商在行商及日常生活中往往以“士”为标尺,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进而跻身“士”阶层以光大门楣。

——摘编自薛勇民《明清时期儒家伦理视域下的商业伦理初探》

材料二   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一个新的概念“天职”,其意指上帝所希望个人完成在现世里 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加尔文教派进一步认为要增加上帝的荣耀,以乞求上帝的恩宠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受职业的考验。劳动是上帝的旨意,而财富是上帝恩宠状态的标志。教徒们通过辛勤劳动、节俭和摒弃享乐而增加财富,把获得财富看作个人能力的证明。对牟利的约束被消除了,财富既能增加上帝的荣耀,也能完全实现自我。加尔文教徒们遵循着严谨的职业道德,十分关注现世的生活,不断转化为经济冲动,取得事业成功。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商业伦理的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新教伦理与明清晋商商业伦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在近代早期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20-05-09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检测题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