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虚构秩序与社会发展】

赫尔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类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类拥有独有的“虚构能力”。人类的几乎一切社会秩序,不管是政治制度、经济秩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宗教等等,都不是天然存在,而是人类意识虚构出来的。当时下的社会秩序束缚了人类时,人类就会虚构出一个新的秩序将其取而代之。对于人类而言,虚构秩序的进化代替了身体进化,大大加速了人类发展的速度。

请以“虚构秩序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5-2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雷诺兹诉美国案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集会和请愿自由。1862年,美国国会制定《反重婚法》。

1874年,犹他州地方法院大陪审团,以与两位女性结婚为由,指控摩门教徒雷诺兹犯重婚罪。法院因此判其监禁。之后,雷诺兹向最高法院上诉,声称重婚是摩门教的宗教义务,犹他州法院的判决违背宪法第一修正案。

1879年,最高法院一致裁决维持对雷诺兹的定罪。理由是自英王詹姆斯一世以来,英国法律判决就有一夫一妻的先例,美国法律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并且,一夫多妻必将使人民受缚于专制。一旦允许,最终会有人辩称活人祭祀或焚烧新娘也是其宗教的必要行为。因此禁止重婚并未侵犯宗教信仰自由。

——据《美国最高法院判例清单·第98卷》等

根据材料,就本案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信息明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阐释充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024-03-19更新 | 693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引自薛晴《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材料二


思想基础

法律文件

法律特征

英国

反对君主专制

《权利法案》

在国家权力结构、法律内容、司法实践上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法国

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人权宣言》

三权分立

《1791年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拿破仑法典》

美国

人民主权

《独立宣言》

三权分立

《1787年宪法》

阅读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7—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公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一直随着政权更迭和政体变化而产生流变,唯一不变的是,在整个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中,公民教育一直与社会治理同步律动。下表是近代西方公民教育的特点。

特点具体内容
注重契约制度,强调法治精神契约制度保障了公民的权利,这一制度表明了作为共同体的国家是公民同意下权力让渡的结果。同时,法律契约约定也指出了公民服从的义务,在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互动中,相互形成了法治约束
善于规矩教化,突出规则意识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几乎一切都是根据法治精神建构的。相应地,规则意识也越发重要。甚至治理本身就被指认为一种规则体系,“是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
发展多个中心,提倡多元治理在多元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变成了相互合作,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协作的协作治理特色

——摘编自曹金龙、宇文利《约制与规化∶西方社会治理中的公民教育》


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信阳市(青桐鸣)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时,传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理论及组织变得日益过时了。一些社会思想家开始运用牛顿的方法来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世界。还有一些人则运用这些方法,其结果是引起了大规模的政治动乱。1640-1914年间一连串的革命——包括发生在英国、北美、法国、海地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促进了新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新的政治结构。许多历史学家在谈及这些革命时,会把它们合起来统称为“民主革命时代”。

——摘编自霍华德《全球通史从500万年至今天》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新的政治思想”或“新的政治结构”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题不能重复材料。)
2023-07-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世界历史学

材料   西方“世界历史观”

时期部分观点
古希腊时期宇宙整体中,人类没有人种、等级、地区差别,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即世界国家,世界上只有一种公民即世界公民
文艺复兴时期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不是由生命短暂的个人或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实现的,而是由所有人类配合协调的力量来实现的
启蒙运动时期为了弄清楚使社会四分五裂的内部的对抗和斗争乃是社会进步的条件,就必须走出狭小的民族圈子,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历史

——摘编自叶险明《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形成与哲学和历史学关系的演变》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时期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2023-06-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97次组卷 | 12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本来是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但因为广大民主没有觉醒,民主制度缺乏社会根基,少数人的革命只是改换了政权的名号,民主制度之实,杳不可得。用陈独秀的说法,“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当时中国的先觉分子认识到,徒有共和国的名号是没有用的。要使中国真正从专制、落后、腐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走上民主、富强之路,必须使中国国民之大多数,清除其头脑中的专制主义余毒,树立民主共和的理想,从而为民主共和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左玉河《五四那批人》


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中外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16世纪末,一些在欧洲受基督教新教改革冲击的天主教派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播宗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和器物文明。中国受個于“天圆地大”的说法,“地圆之说。直到利氏(玛窦)西来而新知之”。清朝史学家赵翼则认为,“自鸣钟、时晨表,皆来自西洋……货绝技也……及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16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传教主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给欧洲,包括把不少的儒、道经典翻译介绍回去。这一交流曾一度引起欧洲的“中国热”,也影响了一批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法国重农学派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则认为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中信息,据此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12-27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