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请列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二中“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指什么事件?概述其兴起的背景。
(3)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请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其主要学说。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中国的文化常被用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以及在法国宣传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具体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023-09-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不仅接受了17世纪欧洲本土的滋养,它还在全球寻找灵感。1718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出版了大量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异域文明,激起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强烈兴趣。对于致力于铲除欧洲社会弊端的启蒙知识分子而言,没有教会专制、尊重理性的中华文明显然可以充当他山之石。而欧洲独特的社会背景也为哲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18世纪兴旺发达的出版业充当了传播启蒙观念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023-08-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府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晨,启蒙哲学家转而从具体的经验和个别的事实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景。理性不再是上帝的赐予,而是植根于人自身的一种禀赋和能力,人类不必依靠上帝的指引,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这可以说是启蒙运动最核心的诉求。

——摘编自【英】约翰·罗伯逊《启蒙运动的再思考》《世界史》

材料二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晚清知识分子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

——摘编自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诉求,并简析这些诉求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启蒙"概念演变的进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其父母都是路德宗虔诚教徒。受休谟等人的影响和启发,他建立了先验批判哲学,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对西方哲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羁绊,对晚明的启蒙思想起着一定的激发作用。他们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
材料二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就是善良意志,它是无条件的,先天的至善,是先天的绝对命令。王阳明认为“天理”即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赋理则,是先天固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康德认为意念具有选择善恶能力。人本来就具有“向善的素质”,人性中的恶是由于意念受感性欲望的影响产生。王阳明认为“有善有恶意之动”,在《大学问》里也说:“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动而正之。”王阳明认为,要“为善去恶”,就要穷理修身工夫,具体表现为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相互贯通的过程。王阳明指出穷理修身工夫在于正心。对康德来说,为善去恶就是“意念之纯粹化”,即“恢复我们内在的具有向善的素质”。
——以上材料摘编自《康德“自由意志”和王阳明“良知”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康德和王阳明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二。指出康德“自由意志”学说和王阳明“良知”学说的共同点。
6 . 人文主义平等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条最基本的法律虽然被世俗的谬见所掩蔽了,可并不是就此给抹杀掉,它还是在人们的天性和举止中间显露出来。所以凡是有品德的人就证明了自己高贵。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要坚持基督,其他的诸如苦行禁欲等行为就不再成为表明信仰的标记,神职人员是否结婚这等行为完全由人自由取舍,任何人不得禁止,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同时基督徒有权对圣经做出自己的理解,无需神职人员的中介。这些思想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使人的信仰摆脱了外在形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路德还十分重视提高普通信徒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是根本平等的,普通信徒均可成为祭司。

——答小群、孙琥瑭《从路德的宗教改革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问题》

材料三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他在书中指出,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必须“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这结合能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被称为城邦,现在则被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摘编自钟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中薄伽丘有关平等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路德的平等观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影响。
(3)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卢梭的平等观内涵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新发展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争取自由有两次壮举。第一次是14世纪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那是人们要从教皇那里争取人应有的地位。第二次是17世纪开始,涌现出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卢梭和伏尔泰以及美国的杰斐逊和潘恩等一批启蒙思想家。这些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是以全社会总代表的身份和口吻,来宣传实际上当时只有资产阶级才享有的权利。西方关于自由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在《马赛曲》里唱的:“不自由,毋宁死!”另一句是罗兰夫人在断头台上说的:“自由,自由,几多恶行假汝之名以行!”(也译作:自由,自由,多少坏事都是以你的名义干的!)

——詹得雄《冷眼向洋看世界:西方民主的反思》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刚结束,美国便遭遇了一场“谢司起义(1786-1787),这引起了当时美国政界的恐慌,他们把所有的动荡都算在民主的账上,迫不及待地以法律和正义的名义熄灭民主之火。在此背景下,1787年,由包括汉密尔顿麦迪逊、莫里斯、梅森、格里、伦道夫等所谓“国父”在内的55位政治精英召开的制宪会议,成为对民主的声讨会,他们把“民主”这个词与“动荡”、“愚蠢”、“过分”、“危险”、“罪恶”、“暴政”等在一起。既然美国的国父们对民主很反感,他们当然不愿建立一个由众议院主导(或民意主导)的政体,而是通过各种制度设计来剧弱众议院的权力。一是分割立法权,设立上议院参议院),由最具有身份、地位与财富的“高贵人士”组成;二是赋予总统“帝国般的权力”,使他的政治地位高于议会,有人把美国总统看成是选出来的君主;三是赋予具有贵族色彩且不受民意影响的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立法无效。因此,人们天真地以为美国的两院制、三权分立是民主的象征,谁知道这种设计的本意正是为限制民主。

——尹汉宁《西方民主源流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争取“自由”的两次壮举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基本着眼点,并结合宪法主要内容予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自由”与“民主”的认识。
2020-05-2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追求凡人的幸福。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目的以及人们的来处和归宿,这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彼特拉克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以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以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

——李义初《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探索》

材料三   这些哲人开始将理性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斯,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他们试图从全球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位哲人表达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人们将启蒙运动当作西方人文主义成熟阶段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思想的历史价值。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内涵不断发展充实的原因。
2019-10-0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