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伏尔泰晚年定居法国菲尔奈,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1778年,伏尔泰回到巴黎。该消息一经传开,全城轰动,一些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向伏尔泰的住所,住所周围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法国(     
A.个人崇拜现象盛行B.工人运动暗潮涌动
C.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教会精神控制松弛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公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一直随着政权更迭和政体变化而产生流变,唯一不变的是,在整个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中,公民教育一直与社会治理同步律动。下表是近代西方公民教育的特点。

特点具体内容
注重契约制度,强调法治精神契约制度保障了公民的权利,这一制度表明了作为共同体的国家是公民同意下权力让渡的结果。同时,法律契约约定也指出了公民服从的义务,在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互动中,相互形成了法治约束
善于规矩教化,突出规则意识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几乎一切都是根据法治精神建构的。相应地,规则意识也越发重要。甚至治理本身就被指认为一种规则体系,“是只有被多数人接受才会生效的规则体系”
发展多个中心,提倡多元治理在多元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变成了相互合作,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协作的协作治理特色

——摘编自曹金龙、宇文利《约制与规化∶西方社会治理中的公民教育》


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信阳市(青桐鸣)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772年,乾隆下令编修《四库全书》;与此同时,法国学者狄德罗开始编纂《百科全书》。这是中西方文化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事件。

材料一   “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今以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今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着传谕各督抚饬属留心”访查……其挖出正本、翻本书内违悖字样,无论一两页及三行或数字,均着收存汇齐,送京销毁……。

——乾隆谕旨

材料二   (《百科全书》宗旨)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从而使得过去时代的业绩对未来的时代不是无用的东西,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的时候无愧于人的称号。

——肖东发、周悦《<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编纂出版之比较》

材料三   在《四库全书》著录的3400余部书籍中,经部各书“甄录最宽”,所收高达600余部……关于手工业科技一类著述,除某些为封建统治所需要的项目如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桑外,其他方面收录的则寥寥无几。《百科全书》作为一部知识辞典,它采用辞条的形式,把各门科学知识汇集一书并分门别类加以论述。每一辞条,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该命题的范围、含义、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做出全新的阐释或详细的记述。

——肖东发、周悦《<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编纂出版之比较》

1.编写《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编纂目的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有何异同?
4.你如何看待《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不同?
2022-11-3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思想与时代。
(1)请为下列人物匹配对应的作品或主张。(填写字母)。
彼特拉克(①)达·芬奇(②)马丁·路德(③)卢梭(④)


A


B


C


D

(2)图B反映了哪一重大事件?简述其对世界的影响?
(3)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弹精竭忠,寻求救国之道。下列搭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
A.曾国藩、李鸿章——戊戌变法   B.康有为、梁启超——洋务运动   
C.孙中山、黄兴——辛亥革命   D.陈独秀、蔡元培——新文化运动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思想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2022-11-2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君主专制最初是从罗马法和基督教的“君权神授”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的。到了17世纪霍布斯等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中,它的根据又由“君权神授”转变为“君权民授”了。据此可推知,当时欧洲(     
A.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主要工具B.民众希望君主“统而不治”
C.渐进改革是政体变革的重要特色D.专制政体已逐步走向瓦解
2022-11-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760年,帕里索创作的讽刺剧《哲学家》在巴黎歌剧院上演时,获得了观众掌声,剧中嘲笑卢梭是“大猩猩一样的野蛮人”。1782年该剧再次在巴黎歌剧院上演,到了讽刺卢梭一幕,后排观众喧闹不止,斥责作者对卢梭的不敬。这反映了当时(     
A.卢梭政治地位提高B.民众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C.社会的激进化倾向D.革命推动启蒙思想传播
2022-11-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在谈及法国启蒙运动特点时指出,启蒙不应该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理性的纯粹运动,“理性”不应成为区分知识分子和人民的一条鸿沟。真正的启蒙,应由主客体之间互动而成,每个启蒙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这一论述表明法国启蒙运动(     
A.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B.尚未摆脱专制束缚
C.受众群体局限在上层D.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8 . 16世纪的笛卡尔认为,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认识世界;而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自然界本身运动的自然法则控制着物质世界。这些科学的成果,使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是摆脱“神”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这可用于说明(     
A.启蒙运动促使欧洲人文主义的复兴B.文艺复兴使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人文主义思想被欧洲社会普遍接受D.科学发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鸣教授在《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一书中,对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讲,制度总是不宜多变的,制度总是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的。

但是制度又必须是发展变化着的,这不仅是因为制度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使然,也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与人的需要。当然制度创新并不能盲目地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是以——些要求为前提的。首先,制度创新必须要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同样,制度创新也不例外。只有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了,才能以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审视各种制度,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更新;其次,必须要有创造性:创造性表现在制度创新上,不仅要求赋予新制度以新规定、新要素、新组合,还要求追求一种高效化的社会制度。这也是制度创新的目的所在,只有满足这两点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制度创新。

——摘编自吴珙《制度现代化视域下的制度创新一基于亨廷顿的制度化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的制度创新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10 .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一些新大学成为新思想发展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大学课堂讨论,增强了大学课程的实用性;大学课程中法学、自然科学、医学等成为最受欢迎的科目。这表明(     
A.启蒙运动促进近代科学的普及B.德国政府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C.启蒙思想提升了德国国民素质D.思想解放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