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2-06-16更新 | 5492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的6亿卢布入股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2023-06-10更新 | 4848次组卷 | 16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7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11月,俾斯麦与南德4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条约,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材料二       《凡尔赛条约》关于重划德国疆界的内容是;西部: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将西里西亚南部的古尔琴地区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使波兰获得海岸线。北部:在德国与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疆界的这种划定,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领土。

材料三       1949年,在美英法三国控制的德国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首都为波恩。半个月后,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首都在东柏林。

材料四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国和柏林完成了统一。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时期分别说明近现代德国疆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7-09更新 | 64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中外历史纲要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俄罗斯的国力空前壮大,它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国土雄踞欧亚大陆。沙皇俄国虽善于开疆拓土,却不擅长在西方扩张其文化影响力,西方仍对俄罗斯保持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他们讥讽俄罗斯“有着北极熊式的憨厚和野蛮”,即使满怀善意,也可能会让人室息在它的“熊抱”中。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一度成为神圣同盟的领袖、欧洲的主宰,但在19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形象却并不被西方看好。

——摘编自许华《西方语境中的俄罗斯形象之困》

材料二   一战期间,英法反对俄国单独与德国停战、和谈。它们主导的巴黎和会不仅把苏俄排除在外,而且成为策划反苏的大本营。英法积极地对苏俄实行武装干涉,但以失败告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美本是中立国,由于十月革命,美国对苏俄态度急剧恶化,双方走向敌对。美国国务师兰辛说:归根到底,布尔什维主义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比德国更大,因为它既否定民族性又否定财产权,并以革命威胁美国。”

——摘编自李兴《论十月革命与世界体系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从苏联回国后发表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

——摘编自孙力周《苏联曾是经济萧条中的大赢家》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俄罗斯印象”的理解。
2023-05-21更新 | 438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7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向近代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当时中国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与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这些封建教条成为禁锢人民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而近代日本由于对文明认知的开放性、广源性与善于学习、见能思齐的民族性格,其维护旧体制、抵制变革的力量远不如中国。同时,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力量也非常薄弱,而日本一些长于韬略、精明强干的人才在德川幕府被推翻之后,便陆续聚集到中央政府之中,他们居于整个倒幕运动乃至明治维新的领导地位,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动员全民参与。另外,日本实行的是幕藩体制,各藩大名通过组织自己的藩政府来进行自治。相较于中国清王朝那种唯一的试错主体,在日本,民间和个人成就了多元的微观试错主体。

——摘编自庞绍堂、石晶《中国近代变革失败原因探析——从中日近代化制度成本比较谈起》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与日本政治变革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与日本政治变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2023-06-21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1年,马志尼在法国马赛创立了青年意大利党,希望以发动起义的方式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共和国。尽管起义失败,但它唤起了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识。1848年,西西里爆发的起义揭开了意大利1848年革命的序幕。同年,撒丁王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并出兵支持北意大利的独立运动,与奥地利开战,但独立运动遭到奥地利的镇压。1852年,加富尔被任命为撒丁王国宰相,他依靠灵活的外交手腕,使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统一的主导力量。1860年,西西里再次爆发起义,加里波第率领远征军前往支援,解放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基于民族统一的理想,加里波第等人决定让独立的南意大利并入撒丁王国(次年改称意大利王国)。1866-1870年.意大利借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之机,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威尼斯等地,并攻占了受法国保护的罗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将马志尼、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合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

——摘编自袁鸿宇、秦方《“意大利建国三杰”形象在近代中国的塑造及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意大利建国三杰对近代意大利统一大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意大利统一的历史影响。
2023-03-20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110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2-10-27更新 | 2310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67月,沙皇任命斯托雷平为大臣会议主席(首相)。斯托雷平上台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地方行政改革计划最重要的内容是设立地区总长,由地区总长接替首席贵族和土地调解官的部分职能,省督的职能也得到了扩大。新的社区管理单位是自治局,自治局由各阶层代表组成。同时,要扩大地方自治局选举人的数量,并扩大犹太人的权利。同时,1906年颁布法令规定农民有权退出村社,随时可将份地确定为私产,以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完全脱离村社的土地),通过农民银行扶持“殷实”农民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19091913年,沙俄粮食年均总产量为50亿普特;1913年的俄国粮食人均产量纪录直至赫鲁晓夫时代才被打破,当时的俄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摘编自李丹,陈丽平《简评俄国的斯托雷平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托雷平的改革。
2022-10-06更新 | 285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