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亚历山大二世的大改革是国家、地主和农民各种对立利益之间进行复杂的协调、折衷的结果。政府被迫对地主作了多种多样的让步,219日法令的许多缺点和改革明显的不彻底性由此便可以作出解释。村社保留了连环保,集体负责向国家纳税和交纳赎金。俄国农民在解放后仍没有充分的个人行动自由。大改革把俄国推向比较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但是这离真正的稳定还很遥远,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改革前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改革后工业的迅猛发展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便沉积在没有解决的旧问题之上。社会各阶层不满意国家缺乏民主和自由的专制统治方式,但国家又坚持这种方式,激进知识分子掀起的革命运动就出现了。

——摘编自曹继安《评亚历山大二世的俄国大改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改革”不彻底的表现及其成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改革“大改革”的主要影响。
2022-03-09更新 | 19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基地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1866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各州皆不得制定或执行减损美国公民权或豁免之法律。这些规定
A.剥夺各州主权和立法权B.克服邦联制度弊端
C.消除了种族歧视的隐患D.符合联邦制的原则
2022-03-09更新 | 36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基地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中叶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刚开始的时候,明治政府完全依靠那些支持自己的藩国武装来维持秩序,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不适当的。因此,明治政府的领袖们开始组建一支脱离地方联系的新式武装力量。新式军队和征兵制完全消除平民和武士之间的区别,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战士了。到1870年的时候,普通民众也被允许拥有姓氏了,同时以前对他们职业和居住地的限制也被取消了。对于很多武士来说,新秩序意味着自己可以从以前的诸多限制中解放出来,但是,很多武士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转行从事那些新的职业,同时也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收入在新的领域进行发展和投资,急剧没落,对政府极度不满。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

材料二   在日本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武士阶层地位的变化,并概括发生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4 .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三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乃至亚洲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审视1868—1889年明治维新的全过程,可以看出,1868—1878年,明治政府全面移植欧美文明,破旧立新,欧化色彩强烈,社会面貌变化剧烈。与此同时,贪大求洋、政府内斗、改革实效不高等问题,致使维新难以为继。1881年11月,太政官大书记官井上毅进呈《人心教导意见书》,建议政府劝奖汉学、倡导忠爱恭顺之道,发展实业教育,推广与日本国情最接近的德国学等。明治政府及时调整政策,至此,政策基调转为“兴汉学”和“学德国”,这成为维新成功的关键举措。

——宋成有《明治维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材料二 在日本,“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倡议、指令和骨干力量,都是来自部分封建领主和皇室公卿。日本资产阶级只能在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商人和企业家阶层的存在使得从西方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行之有效。所以“明治维新”不能被视为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甚至不能被称作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过倒可看作是与资产阶级革命相等的、行得通的革命的一部分。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指导思想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政策基调”变化后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明治维新的定性及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负面影响。
19-20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6 . 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指出:“臭名远扬的懈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同时他又说:“1861年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体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农奴制改革是如何掠夺农民的?这反映了改革具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2019-12-14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题
7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列宁眼中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改革在背景、目的和结果上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影响改革成败因素的认识。

8 .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按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其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第五条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或2/3以上的州议会提出请求,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9 .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霉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1《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改革措施令农民失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10 .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A.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B.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D.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