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
材料二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结合“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
2016-12-12更新 | 4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髻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2022-07-14更新 | 4698次组卷 | 35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读“1876-1893年日本军费开支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变化(%)”柱状图。对图中数据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殖产兴业使日本财政收入迅速增长
B.文明开化提高日本受教育人口比例
C.日本扩军备战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赂
D.明治维新导致日本的财阀势力增强
4 .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区之间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代,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崇信佛教,且极力倡导佛教发展。如仁寿年间,全国重要、高规格寺院达3792所,剃度僧人23万之众,造像、写真、译经等诸项佛教事业,亦颇具兴盛。

唐代,国力强盛,交通发达,使佛经多元化传入,译经成果亦颇为突出。其中高僧玄奘西游归来译经论75部、1335卷;高宗时义净取经译经论61部、239卷。佛经的大量翻译,亦使佛教法会盛行,广泛传播,深入民间。在唐代,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的三教并用政策,佛教在统治者的推崇下趋于盛行。

——摘编自董鹏昭《我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1)依据材料,比较隋唐两朝佛教传播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佛教传播的影响。

材料二   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南美洲、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大约5000万欧洲移民到了西半球。19世纪早期,大多数移民来自英伦诸岛;在19世纪中叶的10年间,移民主要来自德国、爱尔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到了19世纪末,则主要来自东欧和南欧。英国移民常常是为了逃避危险的工厂和早期工业城市的肮脏环境,大多数的爱尔兰移民是由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铃薯饥荒而背井离乡,上百万的犹太人因为沙皇的排犹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离开俄国。这些移民中的很多人加入了美国的劳动力大军,在新的工业中心如纽约、匹兹堡和克利夫兰定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2)依据材料,概括世界范围内移民浪潮的发展变化。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分析。

材料三   187111月,明治政府决定派遣由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等4人为副使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考察。在考察中,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岩仓具视早就强调日本国体的特殊性,认为“普鲁士宪法最适合于渐进主义”,应以普鲁士宪法为模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的主张。
2021-02-1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乘车券作为旅客乘车的唯一凭证,任何人乘车必须购票,乘车券记载乘车时间、区间、价钱等,不记载乘车人的姓名及身份等级,在列车超员的情况下,持较远距离乘车券者可优先乘车。以前与陌生人很少打交道的日本人,一旦进入火车车厢,与陌生人只有咫尺之遥,摩肩接踵,气息相闻,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洋俗”、“洋风”以铁道为媒介迅速流行,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甚至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铁路建设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日本步武泰西至速也,故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治艺已成。大地之中,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康有为(1898年)

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无不利。

——李鸿章(1874年)


(2)依据材料说明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评价不同的原因,并指出影响他们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2020-01-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川幕府逐一地断绝了同西方世界的联系,要使日本与世隔绝、一成不变,以便使他们的统治永存。但日本还是有了某些发展,这些发展渐渐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力量对比,打破了现状。日本社会正处于转变之中。它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而这又酿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这种紧张局势在海军准将佩里迫使日本打开贸易大门时达到极限。日本人中的很多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治维新前的日本面临的深刻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是如何进行社会改造的。
2020-03-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1871年,日本东京男子剪发的人数逐渐增加,西服、普鲁士帽、法兰西鞋算是当时最时髦的服装。西村胜三以“伊势胜”为店名在东京开鞋厂,1872年在银座开设了西洋服装店。1871年东京出现第一家叫“开阳亭”的西餐馆,以后又有多家西餐馆开业。人力车夫、演员、艺人学生等在西餐馆坐下来,一边用筷子吃牛肉火锅、喝啤酒(如果喝白兰地那就更显得“文明”了),一边说着很蹩脚的英语,嘲讽社会上的旧弊。1875年建成的东京银座大街,是以砖瓦结构的欧式楼房和马路两侧排列匀称的瓦斯路灯组成的一派欧洲景象。1872年,东京至横滨的铁路通车。     


19世纪70年代,日本东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2020-04-2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统一练习(二)文综历史试题
8 .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材料一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乡作为基层组织至少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乡校,即乡中设立的教习之地,它不仅仅是培养贵族子弟的场所,还是乡人参与讨论时政之地,商鞅变法后秦集小乡邑聚为县,县政权是代表秦王朝执行统治人民全部职能的机构。县以下有乡、里和亭两种不同的政权系统。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是治安组织。

材料二   克里斯提尼成为执政官的那一年,便把所有的居民划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氏族部落,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他又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在此之前用的是父名),而以村社名字相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东西方社会基层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各自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颁布了《解放农奴法案》,根据该法案,“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永久性的被取消。”“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村社管理权由村民大会和长老共同行使。为了更好地保持对村社的控制法案又强化了地主对村社的监管作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让俄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与所有的大型社会和政治变革一样,它在唤起人们希望的同时,也埋下了恐惧和怨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唤起人们希望的同时,也埋下了恐惧和怨恨”的含义,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四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定》,加快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步伐。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制度迅速在全国普遍推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那种相对静态稳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变迁”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2019-03-2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平谷区2019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