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186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

材料一   

材料二   面对1860年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后世一位政治家这样写到: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涉及的改革或革命的名称是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860年代改革与革命出现的共同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时代观念”指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1860年代现象。
2024-02-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9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变革的出发点都是救亡图存,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谓同途殊归。

材料一   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1856年,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后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胁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日面对列强要求的应对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面对民族危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从指导思想、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指出两国改革同途殊归的原因
2021-08-09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3 . 国歌证史

国歌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承载着特别的历史使命,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判断四首国歌的形成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2)比较法国国歌和德意志国歌的异同。
(3)日本国歌与中国国歌分别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1-06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日本三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原因在于(  )
A.国家统一且政局稳定B.制定了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
C.大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D.不断推行消灭封建残余的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海洋之路

中国的海洋之路留下了古代的光荣与梦想,也留下了近代的屈辱与艰辛。

材料一:


材料二: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这一天,注定是载入史册的日子。正如在古代中国海洋奏响至今余音缭绕的乐章;也正如清代北洋海军“定远”级铁甲舰,以亚洲第一而声名远播,为近代中国海防涌起虽然短暂却绝对壮阔的波澜,而今“辽宁舰”的光荣入列,使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得尝夙愿,几代人的世纪梦想得以实现,所有国人都为活在当下见证这一历史事件而深感荣幸。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海上贸易盛况?
(2)结合图二及相关知识,分析“中国海防涌起短暂波澜”的原因。
(3)参阅以上材料,概括中国的海洋之路给你的启示。
2019-09-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