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舰队抵达日本。


图二:1871年岩仓使团乘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从横滨启航。


(1)图一和图二有怎样的联系?它们分别给日本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2)谈谈这两幅图给你的启示。
2024-03-2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纪念日》是列宁在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五十周年时写的,其中说道:“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1)列宁认为1861年改革“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列宁在写《关于纪念日》之时,俄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发生了什么转变?
2024-03-2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但却成功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并进行了明治维新,其决定因素是(     
A.外国入侵造成民族危机B.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的领导作用
C.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D.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
2024-03-2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马克思说:俾斯麦不自觉地充当了1848年革命遗嘱执行人的角色。普法战争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促成法国和俄国结盟B.引发了法国1870年革命
C.德国统一成为新兴强国D.德国和奥地利同盟形成
2024-03-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变革的出发点都是救亡图存,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谓同途殊归。

材料一   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1856年,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后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胁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日面对列强要求的应对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面对民族危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从指导思想、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指出两国改革同途殊归的原因
2021-08-09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6 .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材料一:


材料二:德意志看得起普鲁士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作大臣的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

俾斯麦对议会——资产阶级的强硬行动,一方面是打击资产阶级的统治欲望,另一方面也是策略,为了使资产阶级屈服……他明白他手中握有最大的王牌……王牌不仅使他同资产阶级的纠纷烟消云散,不仅普鲁士的资产阶级会径直拜倒在他的膝下,德意志各邦的资产阶级也会趋之若鹜。

——丁建弘著《德国通史》

材料三:“大势趋变、变而不同、殊途同归”下图是某位历史爱好者将法国宪法规定的权力运行方式用图表达。



问题:
(1)《德意志之歌》和《马赛曲》的歌词反映出德法两国人民的什么政治理想?德法两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提出不同的诉求,请阐述两国所处的共同时代背景?
(2)“我们作大臣的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这句话表明了俾斯麦的什么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说出你对“王牌”的理解?
(3)补充(1)的内容,并说出你对法国宪法权力的理解?
2020-05-1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明治维新把日本从一个以世袭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成就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版籍奉还,废藩置县B.废除等级,四民平等
C.移风易俗,文明开化D.地税改革,土地私有
8 . “《宅地法》的颁布,在满足了美国人民对土地的渴求、扭转内战局势的同时,却造成了西部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该论断
A.肯定了《宅地法》的进步作用B.否定了《宅地法》的历史地位
C.从发展史观看待《宅地法》的颁布D.从环境史观看待《宅地法》的颁布
2020-04-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9 . “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

帕尔默在《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中写道:“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


叙述从16世纪至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文明世界”形成的过程。
2020-04-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10 . 在一场内战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法律程序”须由联邦政府制订。这场内战是
A.光荣革命B.法国革命C.南北战争D.倒幕运动
2020-04-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