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之初,革命者需要动员民众参与和支持对英战争,因此他们大多推崇斯巴达和古代罗马的奉献牺牲精神。随着战争的结束,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地位凸显出来,斯巴达、雅典甚至罗马的社会价值便遭到了质疑。1776年,美国革命者基于共识一致选择了共和制。但是激进的共和派主张建立基于社会平等的简单易行的民主共和国;而稳健的共和派把雅典社会描绘成一幅悲惨黑暗的景象,以此证明“纯粹的民主”在古代并不成功。稳健的共和派最终将自己的意志付诸宪法。

——摘编自李剑鸣《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

材料二   “失去的事业”指的是战后美国南部白人通过建构内战记忆,为其战败做辩护,并试图夺回在战争中所失去的一切。这种内战记忆产生于战争中及战后,主要以老兵交流、家庭口述和日记等文字方式保存下来。“失去的事业”赋予战前南部的种种美德,把分裂行为建构成一场捍卫南部生活方式的光荣斗争。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南部的经济发展,“第二次失去事业”增添了“士兵英勇”与“民族和解”这两大主题。世纪之交,联邦政府对南部老兵参与战场遗址维护的支持、一系列的邦联将军铜像在南部城市中心或新兴商业区的竖立,“失去的事业”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罗超《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美革命者与古典传统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国家认同对历史记忆带来的影响。
2024-01-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有权起诉、出庭作证、参加选举、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农民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
“每个农民可以遵照自由农村居民有关法规,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如果现有份地超过最高数额时,地主有权割去超过部分。据统计,在非黑土地带,割地占改革前农民使用土地的9.9%,而黑土地带21省则26.2%。”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二   雅各宾派1793年颁布法令,逃亡贵族的土地一律没收,分配或低价卖给农民。贵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内从农村公社中夺占的一切土地,应当归还农民,不分性别、年龄,按人口进行分配。这样,数十万农民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还无条件废除了一切封建义务。
——《雅各宾派专政时恐怖政策的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并概述材料一所述内容的主要方面。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对比概述关于农民政策的异同点。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表现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面对西方挑战时中国和日本的应对态度和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
2016-12-12更新 | 5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4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1年底,日本派出了岩仓为首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进行实地考察。……重点研究各国宪法的木户孝永认为,日本人民知识水平低,制订宪法要靠君主英断,他看到德国情况后,认为“现在罕有与普鲁士新政相比者”,“尤当取者,应以普鲁士为第一”。他还十分注意德国皇室贵族的地位和待遇问题,认为“普鲁士宪法最适合渐进主义”。于是日本决定效法德国,建立普鲁士式的立宪政体。同时,对德国自身在工业化过程中向英法等国学习的经验,如政府的干预与大公司的作用等等,日本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决心效仿。后来日本政府在采矿、炼钢和造船等领域建立起一些大型企业,当这些企业建成后,通常又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结果,少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迅速地掌控了国家重要生产领域里的大部分生产。
材料二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近代化的模式,从性质角度分,一般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从动因角度分,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内生型现代化(简称原发型)和传导性外发型近代化(简称传导型,又称赶超型)两种模式。每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或策略,所以近代化也是“本土化”的过程。
(1)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向西方学习、推进近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显著特点?(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不得照抄原文。)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从动因角度来看,你认为日本的近代化应该属于什么模式?在这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力量?
2016-11-18更新 | 7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拳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二: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亭,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一成一败,给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2016-11-18更新 | 9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使我们能够在以后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俄国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冲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落后也可能导致政治文化上的落后。”
材料二:   1871年11月,日本派出以岩仓具视大臣为首的大规模赴欧美使团,出访美英法等十余国家,历时两年。
材料三: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俄国、日本、中国近代改革所受的共同国际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分别举出俄、日、中近代进行变革的具体外部原因。
(2)日本派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举措体现了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是什么?对日本产生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维新运动的宝贵精神遗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