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089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4高三10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2 . 【留学教育与近代中国】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战争促使晚清留学教育结束了20多年的徘徊局面,以异常迅猛的态势展开。……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留日热潮的产生归结起来,一方面与清政府“以敌为师”“师日制日”的留学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推行的“吸引”政策有关。洋务派的张之洞在1898年《劝学篇》中专设《游学》一章,论述游学日本的必要性。他指出,日本迅速强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出洋留学的人才,他还列出了留学日本的五大优点。……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倍敦友谊”“代培人才”为幌子,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以达到逐步控制中国的目的。

材料二   晚清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潮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教育上的封闭状况,通过日本输入西学,介绍了先进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更重要的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日学生组织了政治群体,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1911年之前留学教育的最大成果来自留日浪潮,它直接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留日学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革命军》《猛回头》等为反清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黄兴、宋教仁等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此外,陈独秀、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鲁迅成为著名思想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贡献卓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凯、徐铁英《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留日热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2023-02-18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3 . 【欧洲近代教育】

材料一   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

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

材料二   下表所示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两位重要政治家关于教育发展的言论。

政治家言论
普鲁士首相施泰因男爵复兴民族“必须主要依靠青年人的教育和训练”
德皇威廉一世朕谨誓以最大的热枕,特别注意于我国国民公共教育的事务。

材料三   1870年英国《教育法》规定,512岁的男孩和女孩必须接受全日制教育,使女子初等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正规教育;女子教育的功能不再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而是为了让女性能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1)概括材料一中教育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比较上述材料中16世纪和19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的教育观念产生的影响。
2022-08-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亦影响深远。改革是沙皇顺应时代之举,也是平衡国内派别之争后做出的最佳选择。改革《宣言》和《总法令》为改革造势和定调,补充性规约适时,适度地调整了改革方向和程度,力争实现带着土地解放农民的最初设想。然而,农民获得的所谓自由并不能解决土地不足、不沃的窘境,他们最终成为税高赋重的自由人。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材料二   明治维新是幕末民族危亡时期日本社会的权力重组和权威重构。明治新政府内部的近代派与守旧派、近代派中渐进派与激进派之间经过长期权力角逐,逐步实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重置、中央集权体制的组织构建和社会阶级基础的根本再造,加之法律制度上和精神上的权威形塑,确立了以近代天皇制为载体的绝对权威。

——摘编自杨栋梁《权威重构与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作者评价这两场改革的视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改革的共同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政府为了支付发展资本主义的费用,国家的财源唯靠农民的租税,“政府次得在地税上做文章”。明治政府于1873年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主要将过去的实物贡租改为以货币交付地税,由土地所有者缴纳,重新确认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发给土地持有者的券,确认土地归个人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这样,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约化确立。

1861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农民改革法令草案》,法令包拾17个文件,……对于土地,俄国政府这样规定,把全国分为三个地带;非黑土地带主要属十工业区,土地价值不高;黑土地带,地价昂贵;草原地带,地广人稀,以休耕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于份地不做明确规定,……在非黑土地带和黑土地带,当地主拥有土地只古全部土地的1/3时,即使农民份地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地主也有权实行制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在不欠债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赎买宅园地,赎金额要同地主协商;至于买份地,则必须事先取得地主同意,赎金一般远远超过土地价格。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材料二   在俄国,“要剥夺农民,不必像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同样也不必用命令来消灭公有制。请你们试一试,超过一定的限度从农民那里夺取他们的农业劳动产品,那么,尽管你们用宪兵和军队,也不能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

——马克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农业改革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土地改革措施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4年,培里叩关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殖民者对日本的殖民掠夺合法化。尽管殖民者标榜亲善、友好。但实际上却是列强们以赤裸裸的武力手段迫使日本成为其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欧美殖民大国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在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建立自己的机构,拒绝日本当局的管辖,形成了“国中之国”。殖民者修筑兵营,设立海军基地,并利用其干涉日本内政,严重威胁了日本的安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当俄国和日本两国领导人全力以赴地推进农奴制度改革和明治维新运动时,它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长久的帝国传统以及沙皇、天皇的神圣性,使沙皇和天皇很自然地继续成为改革时期全国人民效忠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俄国和日本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改革派无不利用王权作为自己推行改革措施的旗帜。尤其是俄国,沙皇本人直接参与并领导了1861 年改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永胜、姚雅锐《试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相似的历史前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日本的特点,并分析列强侵略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和日本改革呈现相似性的共同因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人》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9 . 工业文明时代的改革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为基础的旧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方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以此作为全国共同的时间。于是,人们生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继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的历法及基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方还厂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近代史》

材料二   当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时候,中国政府也正在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变革运动,正是这场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

       ——杨宁-《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


(1)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日本改革历法的原因。分析说明日本历法节日改革的效果。
(3)明治维新时中国进行的变革运动是什么?说明中国的变革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主要不同。
2020-06-0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