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改革者是否能化解各种“反动”势力并使之成为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的封建领主虽不复是向农民收取年贡的大领主,却由于年金的折发公债,一变而成为将其新进资本化的财富投资于银行、股票、工业或地产上的大财阀,从而跻身金融寡头之列。甚至在折发公债以前,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约束的基础。

——【加拿大】诺曼·赫伯特《日本维新史》

材料二   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守旧势力。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治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第二,习惯势力。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

——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于改革者来说,他们……“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他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三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编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2021-06-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政府为了支付发展资本主义的费用,国家的财源唯靠农民的租税,“政府次得在地税上做文章”。明治政府于1873年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主要将过去的实物贡租改为以货币交付地税,由土地所有者缴纳,重新确认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发给土地持有者的券,确认土地归个人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这样,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约化确立。

1861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农民改革法令草案》,法令包拾17个文件,……对于土地,俄国政府这样规定,把全国分为三个地带;非黑土地带主要属十工业区,土地价值不高;黑土地带,地价昂贵;草原地带,地广人稀,以休耕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于份地不做明确规定,……在非黑土地带和黑土地带,当地主拥有土地只古全部土地的1/3时,即使农民份地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地主也有权实行制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在不欠债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赎买宅园地,赎金额要同地主协商;至于买份地,则必须事先取得地主同意,赎金一般远远超过土地价格。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材料二   在俄国,“要剥夺农民,不必像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同样也不必用命令来消灭公有制。请你们试一试,超过一定的限度从农民那里夺取他们的农业劳动产品,那么,尽管你们用宪兵和军队,也不能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

——马克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农业改革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土地改革措施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船“资本既大,又不患风流盗贼,货客无不乐从”,使中国的木帆船航运业受到了致命打击。外国航运业以各种手段在中国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还通过多条途径大量吸收华人资金。李鸿章在《试办招商轮船折》中说:“江浙沙船日少,海运米石日增,本届沙船不敷,诸形棘手,应请以商局轮船分装海运米石,以补沙船之不足,将来虽米数愈增,亦可无缺船之患”。1872年经同治帝批准后,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至此,中国水上交通进入轮船运输的新纪元,外国轮运势力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刘燕京《轮船招商局的创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殖产兴业的全面展开,对海运业提出更高要求。明治政府确定了在政府监督保护下发展民有民营的海运政策,决定扶持组织严密、制度健全的三菱公司。1875年,政府将购入的;几十艘轮船,全部无偿交付三菱使用,并从该年起,连续15年发给三菱每年25万元的补助金。同时,政府以年息2分、15年还清的优越条件,向三菱贷款81万元。1876年,当三菱与英国轮船公司竞争处境危艰之时,明治政府颁布《搭乘外国轮船规则》:严格使用外国轮船的批准手续,并征收手续费。作为回报,不论政府何时征用,三菱公司须无条件地尽所有船只应征。

——摘编自杨栋梁《试论日本明治初期的海运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鸿章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扶持三菱公司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上海轮船招商局和三菱公司的共同作用。
2021-04-21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政府为了支付发展资本主义的费用,国家的财源唯靠农民的租税,“政府只得在地税上做文章'。明治政府于1873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主要是将过去的实物贡租改为以货币交付地税,由土地所有者缴纳,重新确认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发给土地持有者的券,确认土地归个人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这样,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约化确立。

186132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农民改革法令草案》,法令包括17个文件,……对于土地,俄国政府这样规定,把全国分为三个地带:非黑土地带主要属于工业区,土地价值不高;黑土地带,地价昂贵;草原地带,地广人稀,以休耕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于份地不做明确规定,……在非黑土地带和黑土地带,当地主拥有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1/3时,即使农民份地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地主也有权实行割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在不欠债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赎买宅园地,赎金额要同地主协商;至于买份地,则必须事先取得地主同意,赎金一般远远超过土地价格。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材料二   在俄国,“要剥夺农民,不必像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同样也不必用命令来消灭公有制。请你们试一试,超过一定的限度从农民那里夺取他们的农业劳动产品,那么,尽管你们用宪兵和军队,也不能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

——马克思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农业改革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土地改革措施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为中心……推行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明治维新)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的利益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实行的重要改革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改革的目标和影响。
2021-01-19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项变革一成一败,结果截然不同,除开地理、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外,两国变革主体及其力量差异也是变革成败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而日本)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移植”西方的内容,指出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有什么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2020-12-1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客:“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哪一内容?其目的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020-11-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均田令实行的前提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
2020-11-1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4961次组卷 | 27卷引用: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