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首次使用年号是公元645年的“大化”。“大化”取自《易经》的“大化流衍,生生不息”。此后90代日本天皇的247个年号都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以中国唐朝集权国家为典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日本皇室特别是圣武天皇(701756)和光明皇后酷爱佛教、儒学等中国文化。日本派出遣唐使20次,遣唐留学生26人、留学僧90人。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鉴真、空海等历史人物的友好佳话传颂至今。

——摘编自刘江永《立足于日本令和时代的历史回眸与前瞻》

材料二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唐化”和“欧化”改革。日本全面学习唐制,通过大化改新确立了封建制社会和太平盛世。在中国“协和万邦”、不以强凌弱的天下观和王道思想的指导下,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往来。“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虽然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使日本诞生了军国主义霸道的怪胎,加速了其对东亚的称霸,使日本屡次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朝鲜及亚洲等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

——摘编自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日本学习中华文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日本“唐化”和“欧化”改革的影响。
2 .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民主制形式与实质迥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革命为什么在1870年前要用暴力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及局限性。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1900年,俄国煤开采数量增长52倍,采油量增长超600倍,铸铁产量增长8.5倍。此外,俄国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快速增加,19世纪60年代人口超10万人的大城市仅3个,20世纪初有29个。19世纪下半期,铁路大规模修建后,不断涌现出许多新型城市,原有城市规模因铁路运营也进一步扩大。19世纪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已转变为俄国大型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相应的大量圆石路和公路铺设工作有序开展。其他城市也开始开展大规模的道路修缮工程,各城市道路路况明显改善,道路照明设施也迅速改善,大城市主要街道已开始安装路灯照明,城市电话网也迅速发展。

——摘编自张广翔《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苏联建成了60个新城市和大型工人镇,改建了30个大城市。“二五”计划期间(1933-1937年),苏联又完成了400多个城市的改建和新建计划。苏联政府将它从全国汲取的资源通过行政调配的方式用于建造新城或改建原有的城市,而政府建造新城或改建旧城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限制大城市的规模。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主导下的极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猛涌向大城市,一时间,城市生活设施严重供应不足;而这个时候,工业化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苏联政府并无余力扩建和维修城市生活设施,以增加供给。为了不让苏联城市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苏联政府找到了“减少需求”的办法,那就是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不让人口集聚到大城市。对此,苏联一方面是减少甚至禁止在大城市进行工业建设,以控制大城市工作岗位的规模;另一方面是推行“身份”制度,以阻止外来人口流入大城市。

——摘编自邓杰《斯大林和苏联限制大城市规模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城市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12-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扬光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将哪些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的含义,并说明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纲领性的文件后面,都有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权利法案》的背后是工商阶级,《人权宣言》的背后是平民百姓。”本质上,《人权宣言》是平民阶级的政治呼声,既有平民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愿望,又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崇高色彩。里面很多句子,都是流传已久的名言,比如,“政治结合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不可侵犯的人权”,还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该权利”。再比如“法律是公共意志中的表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英国人,那主要是代表一种国家结构。比如,哪几个阶级执掌政权,哪几个部门组成政府。但是,到了法国这里,主题就变了:结构不重要了,价值站在了最前面。国家结构再稳定,阶级关系再和谐,不符合人权理念、不利于平等自由,那也不行。

——摘编自王人博《宪法学三十讲》

材料二   近代民,主体制到了18世纪中叶,也只是在英国建立起来了,是君主立宪制的形式。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到了19世纪末还未进入近代民主国家的行列。比如说德国,俾斯麦统治下的德国有了帝国议会,但并不是真正近代意义的民主。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人权宣言》与英国《权利法案》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中叶在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指出19世纪末德国帝国议会“并不是真正近代意义的民主”的表现。
6 .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经历了曲折和反复的漫长过程,各个国家由于历史条件、政治传统等实际情况不一样,建立的民主政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维多利亚18岁成为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

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首相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1890年,因为与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斯麦虽然一肚子委屈,但还是被威廉二世解除宰相职务。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及不同的原因。
(2)同样作为立宪君主,导致祖孙二人的表现有如此大差距的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
(3)材料反映的政治生活对两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8-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这种变化的新的军政关系。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这就是战前日本盛行的“统帅独立原则”。

——《如何理解“以军部为核心”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后,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抑郁已久的对政党政治的仇恨,对海外殖民的渴望,对亚洲盟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等各种右翼思潮一下子迸发出来,为(日本)激进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充分的气候和土壤。

——武寅《从协调外交到自主外交》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大体经历了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急剧发展和法西斯体制的完成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均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最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惨败,法西斯政权也就彻底崩溃了。

——金相春《日本法西斯化与侵华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此观点。
2021-08-3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前日本主要的出口商品是生丝、茶叶和蚕种,其余是棉花、铜和水产品,主要进口商品为棉织品、毛织品和金属类。在无关税保护的情况下,近代大机器工业产品大量涌入日本,使进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出口增长速度,出超变为入超。18601867年的八年间,日本出口贸易只增加2.5倍,而进口贸易竟增加了13倍。在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地理结构中,英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明治政府建立伊始,其对外贸易微不足道。甲午中日战争前四年,平均每年商品贸易总额是14400万元。1897年日本建立了金本位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出口额激增,从1914年的5.9亿元增长到1918年的9.6亿元,贸易收支连年出超。

——摘编自张传杰《明治维新与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前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021-04-1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3年,林肯以总统身份颁布了《解放宣言》。正式宣布:仍在反叛联邦的各州及若于区域内,“所有被据为奴隶的人们立即获得自由,并且以后将永保自由,合众国政府和陆海军当局并将承认和维护他们的自由”;“获得自由的人们,合乎条件的人“将被客纳于联邦的武装部队,为联邦服务'”。但《解放宣言》不适用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蓄奴州,对这些州的奴隶解放仍按18624月国会决议,采取自愿的、逐步的、有偿的方式实行。《解放宣言》是联邦成立以来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宣言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被解放的黑奴成为联邦队得力的同里军,此举使大批黑人奴隶参加了联邦军队,战争后期达到18万人,扭转了南北战争的战局,并保证了联邦政府夺得最后胜利。

——摘编自王世珍《论林肯废奴思想和奴隶制的废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废奴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废奴改革对美国的影响。
2021-04-02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2021届高三3月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圈地运动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的数量在增加。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进城流浪农民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并不是失地农民的过错。惩罚不如疏导,要进行疏导,首先要进行救济。于是,英国政府采用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即救济和惩罚并用的政策。

这样英国对游民的政策,开始了从济贫政策到“济身”政策的变化。英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培养游民的劳动习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拥有某种技能,能独立谋生。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当英国和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已分别降至15%以下和50%以下时,日本才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当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份额超过80%。虽然日本工业化的启动在时间上要比英国晚一个多世纪、比美国晚近半个世纪。但随着工业化的启动,日本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将其农业劳动力份额降到了54%。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快时期。1980年与1950年相比,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2/3,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了37.4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摘编自张立中《农业经济前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待农村剩余劳动力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2019-05-01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2018-2019学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