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711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俾斯麦任首相。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币制,确定马克为货币单位。同时对交通运输的纷杂状况进行了大力整顿,废除国内贸易的障碍,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关税制度,对工农业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之后,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德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概括当时德国出现“跳跃式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把迅速接管明朝疆域奠定“大一统”疆域格局作为主要任务。然而,清朝上层也清楚地意识到,如若仅是承袭明朝疆域,根本无法实现立国,特别是其文化上的先天“短板”,导致立国话语权的缺失,只有构建起超越以往历代的疆域,才能稳固立国根基。因此,自入关初,清朝统治者就把突破以往的九州疆域“大一统”作为预设目标。在乾隆朝重新实现西域新疆统一后,疆域“大一统”观被乾隆帝发挥到极致:“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清朝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被汉族士大夫认定在“夷狄”范围之内,并不具备统治资格,于是清朝在构建疆域“大一统”观时,极力淡化边疆“四夷”观,清帝认为,在疆域“大一统”观的统筹下,“华夷”之间已经成为一体,不再分彼此,这在客观上展现出促进族群融合、解构“华夷之辨”的价值功能。

——摘编自李金飞《论清朝的疆域“大一统”观》

材料二   “天命之说”是19世纪中期在美国广泛传播的一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点,是由美国扩张主义者约翰·奥沙利文于1845年首先提出:“上帝为了让我们年年增殖的大量人口得以自由发展而赐予的‘命运’,是让我们扩张繁衍。”这种观点一经面世,就立即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行动的理论依据。1845-1848年间,在“天命之说”华丽辞藻的掩饰下,美国获得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增加了1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9世纪末,美国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美国总统麦金莱说:“我并不想要菲律宾,菲律宾是作为上帝的礼物而向美国走来的。”麦金菜的所作所为不仅把“天命之说”发展到空前水平,而且在利用它为美国的海外殖民政策服务方面创造了新的纪录。

——摘编自李薇《“天命之说”对美国领土扩张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疆域“大一统”观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天命之说”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政府正式推行“废藩置县”政策,颁布《户籍法》,次年进行首次全国户口调查,开始编制全国性户籍。《户籍法》规定“户籍旧习错综复杂,在于按照族属而不按地域编制,虽有遗漏而不便检查。此度编制之法采用臣民同等,华族、士族、卒族、神官、僧侣乃至平民,均按照地域编之”,“以其居住之地专收无遗漏为宗旨”,“根据各地方的土地的基本情况划分区域,以区为单位,各区设户长掌握其辖区内户数,人员生死出入等详细情况”。居住在同一地的家族全体成员为一“户”,“户主、直系长辈、户主配偶、直系晚辈、旁系亲属均须记录在册”。户主是家族之长,一户之主,家族成员按照尊卑、男女、长幼顺序记载,无论入籍、除籍、转籍均需户主申报。

——摘编自王鹏飞《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材料二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城镇化发展,国家开始了户籍制度改革历程。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意见通知,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编自李丹阳《新中国70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逻辑与趋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日本近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对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变革趋势及其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以及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2024-01-1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一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

——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材料二   明治政府认为强有力的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因此兴建了现代化交通、通信和教育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支撑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政府将其大部分企业出售给和政府官员关系密切的私人投资者。……到了20世纪初,日本进入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部分目录)

第一章改革起步(197812月至19849月)
第一节伟大的转折
第二节改革从农村突破
……
第五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第八节对外开放扬帆启程
第二章改革重心战略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10月至199112月)
第一节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第二节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第四节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五节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由点至面的战略布局
……
第三章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9921月至200210月)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第二节国企改革攻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四节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初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第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
第四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11月至201210月)
第一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企业改革纵深推进
第三节农村改革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新阶段
第四节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
……

(1)请从经济角度举两例说明“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称赞王安石的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初日本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2024-01-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0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1900年,俄国煤开采数量增长52倍,采油量增长超600倍,铸铁产量增长8.5倍。此外,俄国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快速增加,19世纪60年代人口超10万人的大城市仅3个,20世纪初有29个。19世纪下半期,铁路大规模修建后,不断涌现出许多新型城市,原有城市规模因铁路运营也进一步扩大。19世纪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已转变为俄国大型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相应的大量圆石路和公路铺设工作有序开展。其他城市也开始开展大规模的道路修缮工程,各城市道路路况明显改善,道路照明设施也迅速改善,大城市主要街道已开始安装路灯照明,城市电话网也迅速发展。

——摘编自张广翔《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苏联建成了60个新城市和大型工人镇,改建了30个大城市。“二五”计划期间(1933-1937年),苏联又完成了400多个城市的改建和新建计划。苏联政府将它从全国汲取的资源通过行政调配的方式用于建造新城或改建原有的城市,而政府建造新城或改建旧城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限制大城市的规模。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主导下的极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猛涌向大城市,一时间,城市生活设施严重供应不足;而这个时候,工业化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苏联政府并无余力扩建和维修城市生活设施,以增加供给。为了不让苏联城市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苏联政府找到了“减少需求”的办法,那就是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不让人口集聚到大城市。对此,苏联一方面是减少甚至禁止在大城市进行工业建设,以控制大城市工作岗位的规模;另一方面是推行“身份”制度,以阻止外来人口流入大城市。

——摘编自邓杰《斯大林和苏联限制大城市规模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城市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12-2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阶段。公元574年,(北)周武帝诏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灭(北)齐后,周武帝又下令“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括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之产权,……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十镑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参加下届国会……任何人不得在任何一年登记作为选民,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之一名或数名国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七月底之前十二个月中曾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国会代表的资格。

——《1832年改革法》(英国1832年6月7日)

2.凡年满21岁制男子,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动用其投票权力。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制--使各选区能够选出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英国宪章运动中的《人民宪章》1837年

材料三:18世纪的奥地利仍是盛行农奴制度的农业国,这种落后状态又使奥地利受到新兴的普鲁士的凌辱。女皇特蕾西亚进行的改革,便是在这种状况下开始进行的。她于1751年颁布了普遍征税法,取消了各邦和领主们的收税权。根据以女皇名义发布的土地册,一切臣民都要按照财产和等级普遍纳税。此外还规定农民为领主服徭役的时间每周不得超过3天,并宣布在皇室领地上废除农奴制。为发展经济,政府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对新建工场免税10年,放宽必须加入行会的规定,还统一了币制和度量衡,废除了国内税卡。此外,国家还对进口工业品课以高关税,而对进口原料则降低关税。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1981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倡议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倡导开展了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使亿万群众自觉参加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又有不断的发展,在“五讲四美”的基础上增加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三热爱”内容。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周武帝禁绝佛道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份改革主张的最主要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宪章》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蕾西亚女皇经济改革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意义。
2023-12-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旧封建士族(武士阶层)在政治和财政上都成为新政府的负担,甚至危及新政权的存亡。为此,明治政府推行“秩禄处分”,由政府发放禄券,代替原有的家禄,由政府逐步收买、偿还这些禄券。1870—1877年,政府分三个阶段向310971位武士发放了价值1.13亿日元的金禄公债证书,一次性赎买武士阶层的家禄特权。1876年,明治政府修改了国立银行条例,规定个人可以用“秩禄处分”中的金融公债为资本金设立银行,将武士阶层手中的政府公债转化为银行资本金,将士族引向新的产业发展道路,使旧幕时代的食禄阶层转化为新的自立阶层。这既以和平方式解决了士族问题,同时又将其转化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该政策仅着眼于经济方面,而没有对士族意识进行改造,为尔后日本的军国主义留下了思想上的根源。

——摘编自臧佩红、米庆余《近代日本的“秩禄处分”与“士族授产”》

(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政府对士族阶层改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治政府对士族阶层的改造。
2023-12-15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联考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一改革运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革命风暴的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说,19世纪末亚洲各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以改良运动为主要内容……这些改良活动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但是它们对于唤起民众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有效准备阶段。20世纪初,亚洲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以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亚洲进入列宁所说的觉醒时代。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一百年历史回溯》

(2)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以中国辛亥革命为例,简述亚洲进入“觉醒时代”的含义。

材料三: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马克思主义”既然随着这世界的大变动,惹动了世人的注意,自然也招了很多误解。……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

——1919年5—11月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李大钊提出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新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国际国内环境。
2023-12-13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24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侧重于政权的改革与建设,它是资产阶级改革,但以暴力夺取政权为前提,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当幕府覆灭后,明治天皇执政,进行改革,执行了从基本国情出发的维新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加上其他如土地税政策、税收制、“废藩置县”等,使这次改革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这是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因为这些从实际出发的政策,使日本政界及在野人士都很少反对,故这些政策很快得以实施,使日本用了不到五十年时间,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两百年左右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张守意《明治与戊戌维新结局迥异的内外因素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主要特点。
2023-12-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