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是英国棉花进口量(按原产国分列的年平均百分比)数据分布图。据此可以推知(  )
A.美国棉花出口刺激领土扩张B.殖民地是英国棉花进口首要区C.英国棉花进口即将面临危机D.英国棉纺织业的规模世界领先
2 . 1881年,威廉一世对颁布《事故保险法案》进行解释:“国家应当比从前更关心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们。”俾斯麦也曾表态:“在经济斗争中站在弱者一方,是我效忠的这一王朝的传统”。材料反映出二人的共同目的是
A.运用经济手段巩固政权B.理性对待劳动者的价值
C.探索实践社会民族主义D.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
3 . 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1861年国会通过由共和党人提出的《莫里尔关税法案》,将进出口平均关税由18%提高到40%,南方七州宣布退出联邦,内战爆发。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英国商品倾销阻碍经济发展B.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矛盾
C.奴隶制存在引发社会的分裂D.各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斗争
4 . 有学者指出,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这只强大的“夹子”,不仅把帝国内部紧紧地挤在一起,让内部经济浓缩交融,而且因被德国人当成“民族国家”而倍加重视。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
B.国家现代化促进了德国国内市场的扩展
C.国家统一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
D.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统一的完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81年,威廉一世为《事故保险法案》说明理由:“国家应当比从前更关心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们。”俾斯麦也表明这样的立场:“在经济斗争中站在弱者一方,是我效忠的这一王朝的传统”。二者的共同出发点在于
A.理性对待人的价值B.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C.进一步解放生产力D.探索实践社会主义的新方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恭亲王奕䜣等奏请筹办洋务,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危局,从而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科学技术传播和各类近代企业陆续兴办的过程。然而,总的来说,当时的清皇朝并没有明确的近代化意向。事实上,甲午战前洋务企业的开办,新式军队的建立以及绝大多数新式学校的创办,大都是得之于地方督抚。而且,当时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非常落后,兴办近代企业,势必要依赖外国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乃至技术人员和信贷资金。一些洋务派官僚又不思振作,甘愿听任外国人的摆布。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组织和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国立化工研究所(1878年),国立机械研究所等。俾斯麦本人对当时的尖端科技“电的进军”的意义并不理解,但他却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德国人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促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起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德两国现代化起步的认识。
2021-08-05更新 | 41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7 . 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同学A在学习某一时期的历史时参考和利用了下组图片,地图所反映的这一时期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确立B.德意日法西斯兴起与对外扩张
C.资本主义代议制度进一步拓展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与对立
2021-08-0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词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它们即使坚持着脑海中的信条,也必须脚踏实地维护着已经拥有的政治权益。因此,在谁也无法独占头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彼此妥协成为唯一的出路。…由于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使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中、小资产阶级又依照自己的愿望对宪法条文作了微小的修改。

——摘编自郭华格《法国政治制度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材料三 进入19世纪后,德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平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宪法制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统一的积极影响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9 . 1861年改革使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1861年改革中“俄罗斯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A.经济工业化同时实现政治民主
B.建立共和制同时保留封建残余
C.废除农奴制同时保留沙皇专制
D.实行邦联制同时建立议会制度
10 . 1848年,由各邦代表组成的德意志国民议会成立。国民议会在讨论德国统一方案时,容纳奥地利的大德意志方案与排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争论激烈,主张普鲁士国王继承德国皇位的建议也被普鲁士国王拒绝,政治分歧还引发多邦人民起义,1849年国民议会被迫解散。据此推知,在当时的德意志
A.实现统一尚未成为各邦国的共识B.自上而下完成统一将是必然选择
C.奥地利成为统一大业唯一的阻碍D.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已基本具备
2021-05-18更新 | 502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