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们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大陆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危机:15202021

材料二近代以来,“自由”观念广为传播,其中也包含了人民对于居所的自由选择权。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要求在国家内部迁移、定居的自由和出境自由,这些权力最终在19世纪的各种民法中得到了法律保障。……近代早期大量的人口迁徙在19世纪得到显著增加。例如在德国,181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总数超过十万,1910年城市人口占据21%193932%。此外,19世纪跨国以及全球范围的人口迁移也不断增加。据估计,18501920年间有56千万的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大多数迁至北美。

——《北大德国研究》

材料三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他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谈到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尤其是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他指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摘编自李惠军《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2023-07-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很多个世纪里,欧洲依赖的都是印度的平纹细布、印花布等广大消费品,因而欧洲的贵金属通过棉纺织品等贸易最终流入印度。印度纺织品的输入不可阻挡,威胁着英国的传统行业——毛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帮助本国商人减少市场上的阻碍。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工具——东印度公司——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在印度的行径被称为“强盗式的贸易”,他们对印度货物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正是在这种“内外夹攻”以及英国大机器生产对它的反出口的背景下,印度的棉纺织业被摧毁了。到19世纪,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时期。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棉花主要产自西印度群岛、巴西、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并不会产自北美。但是一些敏锐的观察家发现,美国的环境非常适合棉花种植。在丰厚的利润刺激下,棉花种植很快推广到美国大片地区。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引入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到1830年,全美国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棉花种植地区不同,美国种植园主不仅有着不受限制的土地、劳工和资本供应,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权利……在南方政客的支持下,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有些是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的,有些则是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的。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纵观一些西方国家的棉花产业,其历史实际上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是一部充满掠夺的历史。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奴隶制、强迫劳动对棉花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与奴隶制》


(1)分析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期的原因。
(2)概括近代美国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他们渴望涉足亚洲香料贸易,开始“讨论到东印度航行的事宜”。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与东印度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并与荷兰在南洋群岛的香料贸易方面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点,“它们的位置决定了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方向”。到亚洲的航行与到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地区的航行相比,对商船的要求更高。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

—摘编自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I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

材料二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竞争中,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世纪末它却轰然垮掉。据统计,1766年到1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94.7%。早在1620 年,第一任巴达维亚总督科恩就提出,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但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随着英国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英印公司将印度变成了棉织物的原料产地,原棉进口量迅猛增长。1770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1780 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

——摘编自郑海洋《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并分析其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人们都在为了市场销售而努力生产”。他们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抬进纺织厂。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于是政府顺水推舟,沿用旧制度,应付新问题。假如说土地兼并与新教伦理为英国打下工业化的基础,那么“亦商亦战的海上力量”则是其腾飞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英国工业经济,是从其与欠发达世界的商业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后的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也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工业化改变了英国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摩擦、矛盾时有出现,并面临着经济封锁等联合敌对行动。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富农阶层和耐普曼阶层(资本主义分子)逐渐崛起,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1926 年起,苏联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发行“工业化公债”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满足工业化的粮食供应和资本积累。工业化开始后,苏联一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一面着手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最终形成“部——总管理局——企业”的部门管理体制。在13年的工业化期间,苏联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同时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2024-06-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襄汾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商业市场骤然拓展,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对内盘剥和海外殖民掠夺交织在一起的样态。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相继走上殖民掠夺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据相关资料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是18600吨和200吨。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王增智《掠夺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繁荣崩盘,造成了1874年至1893年的“经济大萧条”。在此种背景下,各大国竞相扑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争夺原材料、扩大领土和保护市场。1876年,欧洲国家统治下的殖民地还不到非洲的10%,但到1900年,则达到90%以上,这个典型的帝国主义时代是空前的。尽管当地人民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而机智的抵抗,但他们遭遇了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和配备先进武器的专业化军队,因而造成大量伤亡。由于欧洲殖民的大力推动,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13年各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出现了一次经济繁荣。列宁在1920年分析说:“一小撮‘先进’国家把资本主义变成了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进行殖民压迫和经济掠夺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布莱恩.S·罗珀《民主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早期的资本扩张相比,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在方式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殖民活动产生的作用。
2023-07-05更新 | 18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长安通往主要城门的大街有六条,皆设有街鼓,“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长安城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外郭城分隔为108坊(略有变化),坊区为居民区。东西城区各设市区,为东西两市,位于街东和街西中间偏北,各占两坊,是长安繁华区的两大中心区域。长安城内有京兆尹及所属附郭京县负责城市民事管理,包括狱讼、督察奸非、抚治黎甿、敦四民之业,此外,还设置官员巡掌城市监察不法之事。在户口方面,城乡户口没有区别,不同类别和特殊群体有单列的户籍,分属不同机构管辖。如商人列入市籍,匠人编入匠籍,乐人有乐籍,军人隶军籍,僧尼和道士等有单独的僧道户籍。这些单独户籍在行政管理、承担赋役等方面有不同于普通编户的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韩光辉《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许多城市居民无力购买住房,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由于城市饮用水取水的河流被沿岸肆意排放的污水污染,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在伦敦的7个辖区中,贫民集中居住区犯罪率高得惊人。同时,不少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整个城市的建设缺乏起码的规划。针对这些问题,1800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开始着手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进行“新和谐村”试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议员选举法,新兴的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初步构建了英国政府的劳工立法体系。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卫生总局等政府管理机构,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等公共设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在1898年正式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主张。再者,政府实施系统的卫生改革,如建设下水道、保障饮用水清洁、清洁道路、清运垃圾等,公共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城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欧以新航路开辟为契机,以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更大的变化。19世纪的英国是世界经济秩序中最核心的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当时的世界经济秩序也被英国支配。但19世纪以后,英国面临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曾经拥有的强大影响力也渐渐衰退。进入20世纪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强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巩固了全球最强国的地位,此后,美国成功地把世界经济秩序由从前的英国方式转变成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美国方式,就此,20世纪的以美国为中心的新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确立。

——摘编自金炷森《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变迁与东亚作用研究——以东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和交涉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秩序由英国方式转变成美国方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建立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与英国一样,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并从英国引进了大量技术。19世纪40年代,德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热潮,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自1850年开始,德国的工业革命全面展开。大量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煤炭开采、钢铁生产、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至1870年,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1871年德国统一后,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到1880年,教育经费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极大推动了德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总值赶上并超过英法两国,跃居欧洲第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工业强国。

——摘编自王觉非主编《欧洲历史大辞典》

材料二   当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跨入资本主义的门槛时,欧美先进国家基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避免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日本明治政府尤为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大力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建设了一大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这些工厂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为了解决因国内市场狭小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1875年入侵了朝鲜,1894年又发动了甲午战争。日本把战争得到的赔款绝大部分都用于军事工业,在此推动下,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经建立起来,在整个工业中,大机器生产明显地占据了优势,表明日本的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

——摘编自李毅《日本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业革命和日本工业革命的共同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023-10-11更新 | 257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5世纪中叶,欧洲总人口为4.5千万或5千万(即相当于瘟疫前人口高峰值的2/3)。1800年,欧洲人口已增至近2亿。到1850年为止,半数以上的居民居住在2000人以上的城镇,到19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419世纪欧洲人口是以前的两倍多,而其他地区仅增加了近20%。20世纪,情况则相反,欧洲人口增长放慢,而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却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速增长。

——摘编自【美】尤多·卡龙梅等著《世界经济简史》

(1)指出材料一中欧洲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说明导致其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历史因素。
(2)概括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
2023-11-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