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工业革命冲击了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寻求就业,大量劳动力进入新兴工业聚集区,这导致了两方面问题的出现:一,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很多劳动力,但一些农村人口失去生计而成为“危险的职业讨饭阶级”;二,许多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和身体等原因,不能获得工作,而且由于各地区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劳动力过剩的地方会出现失业、贫困现象。1782年,英国议会通过《吉尔伯特法》对贫民实行“院外救济”。1795年,英国实施“斯宾汉姆制度”,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基本工资标准者,由政府给予救济补贴。19世纪中叶,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斯宾汉姆制度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制度有可能带来英国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强烈要求对济贫法制度进行改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18377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将救济对象严格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幼身上;废除以教区为单位的救济行政,实行中央督导制,组建济贫法实施委员会管理救济工作。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劳动力政策及其特点》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内容,并对《新济贫法》进行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4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023·重庆·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1943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2023-12-02更新 | 1260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欧洲经历了两场影响重大的革命,即1848年~1849年的欧洲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前一场革命从整体上说是反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从局部上看18486月巴黎工人起义已经是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尽管这次起义只经历四天就被镇压下去了。后一场革命却取得成功,第一次建立了工人政权,开创了工人阶级领导的新世界,工人政权只坚持七十二天又失败了。在这两场革命之后,欧洲以至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有重大发展,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6年解散之后,1889年又成立了第二国际,这是欧美新建立的二十几个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与此同时,世界资本主义也在深广方面航得了重大发展。马克思、思格斯对19世纪下半叶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问题和世界社会主新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自从资本主义来到人间,其在给人类带来一定文明面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展示了其野蛮的一面。一战和二战是资本主义野蛮面集中展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进步人士如何进行有国际性组织的斗争,从而促进民族解放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便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共产国际在1919年应运而生,期间尽管有失误,甚至是较大的错误,但有了共产党的国际联盟这一重要组织形式,就使全球共产党人能够有效联合起来,共同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革命性斗争,并对世界发展进程尤其是相关国家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刘新刚、程恩富《共产国际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一写在共产国际成立100周年之际》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成立的历史意义。
2022-03-25更新 | 486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中期,英国同种行业内的人相互结婚比例相当高,纺织工人内部结婚率就特别高。妇女婚前实际的工作能力对她作为婚侣的价值远远胜于其家庭背景,如父亲的职业、财产或社会地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新式婚姻观念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6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结婚的男女双方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论双方当事人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古代家长对于子女结婚的包办,大多是从“传宗接代”的目的出发,而忽视子女的个人选择。同时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中的结婚程序繁多,自西周时期首创的“六礼”,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简化,但作为传统习俗仍一直延续下来。

—摘编自潘文波《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之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二 陈旧的婚姻观念总要被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抛弃,鸦片战争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化的号角,古老的中国拉开了婚姻观念变革的大篆。封建包办的婚姻逐渐被废弃和淘汰年轻人在选择婚姻时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自主权。爱情、自由、平等、尊重等信念被注入新的婚忘观念腐朽的、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模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念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目的的变化、婚姻媒介的变化、婚姻决定权的变化、择偶标准的变化、夫要关系的变化。

—摘编自王莹《中国近代婚姻观念变化之梳理》

材料三 19世纪末,英国一些贵族虽有光荣的头衔,却缺少支撑门面的钱财,他们明显地感受家道中落,入不敷出。于是,贵族也十分渴望得到工商阶级的扶持,来弥补自己经济上的亏空。这种需求和“暴发户”(资产阶级新贵族) 的需要极易一拍即合,形成互利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最好方式是联姻,联姻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贵族们获得了财富,从而能更神气地保持贵族的风度和体面;“暴发户”则使子孙们获得了光聚的血统,从而在上流社会中挣得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婚姻观与中国古代婚姻观的最大差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姻的婚姻观。
(4)综上,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婚姻观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荷兰历史是从资本主义发展和海上霸权的顶峰跌落下来的历史。在 18 世纪,原来由荷兰人载运的货物则由悬挂着各种不同国旗的船只运送了。由于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荷兰商品实行关税壁垒,夺走了荷兰的市场,使荷兰工业品的出口量大为下降,18世纪中叶,荷兰莱登城的呢绒工业产量竟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1/10,捕鱼业也由于来自海上英国船队的威胁而不景气,随着18世纪80年代东印度公司的垮台,以及后来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倒闭,更使荷兰经济狼狈不堪。总之,到18世纪荷兰经济已出现全面衰退的现象,同西欧其他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荷兰远远落在了后边。

—摘编自李明敏《18世纪荷兰商业帝国衰落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1930年,美国通过的贸易保护法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实施后,极大地损害了主要贸易伙伴的利益,特别是原来贸易大国英国的贸易利益。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反制,在 1931 年 11 月实施了《非常进口税法》,试图通过征收高关税的方法对某些进口产品进行歧视性贸易限制。1932年英国通过了《进口关税法》,规定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从价进口关税。英国还通过帝国特惠制对非领地、非自治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施行进口限制贸易政策。英国作为当时的次强大国,其发起的贸易报复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引发了大国贸易战,而且进一步损害了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   1986年,中国开始了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合法席位的谈判,选择主动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在申请“复关”之前,中国即开始对关税制度进行改革,下调进口关税税率约10%,旨在发挥关税制度对进出口贸易的重要调节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从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 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体制更加市场化和规范化。在贸易制度方面,中国自主选择 GATT 多边贸易规则作为贸易制度改革的风向标。1992 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根本上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到1999年11月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协议,应该说,十余年的艰苦谈判也使得中国贸易制度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摘编自张丽娟、冯卓《中国贸易制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荷兰商业帝国衰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世界意义。
2024-04-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历史试题

8 . 17世纪40年代开始,印度棉纺织品以其质优价廉的优势,成功打入西欧市场,严重挤压了西欧各国本土纺织业的市场空间,伤害了本土从业者的利益。1721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从东方各国进口印花棉布,但走私行为依然猖獗。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原因B.欧洲各国殖民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政策的转变
2024-03-25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阶段。公元574年,(北)周武帝诏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灭(北)齐后,周武帝又下令“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括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凡成年男性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能力,并执有任何依租簿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之产权,……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十镑者,即有权参加选举其本区代表,参加下届国会……任何人不得在任何一年登记作为选民,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之一名或数名国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七月底之前十二个月中曾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国会代表的资格。

——《1832年改革法》(英国1832年6月7日)

2.凡年满21岁制男子,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动用其投票权力。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制--使各选区能够选出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英国宪章运动中的《人民宪章》1837年

材料三:18世纪的奥地利仍是盛行农奴制度的农业国,这种落后状态又使奥地利受到新兴的普鲁士的凌辱。女皇特蕾西亚进行的改革,便是在这种状况下开始进行的。她于1751年颁布了普遍征税法,取消了各邦和领主们的收税权。根据以女皇名义发布的土地册,一切臣民都要按照财产和等级普遍纳税。此外还规定农民为领主服徭役的时间每周不得超过3天,并宣布在皇室领地上废除农奴制。为发展经济,政府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对新建工场免税10年,放宽必须加入行会的规定,还统一了币制和度量衡,废除了国内税卡。此外,国家还对进口工业品课以高关税,而对进口原料则降低关税。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1981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倡议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倡导开展了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使亿万群众自觉参加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又有不断的发展,在“五讲四美”的基础上增加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三热爱”内容。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周武帝禁绝佛道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份改革主张的最主要分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宪章》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蕾西亚女皇经济改革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意义。
2023-12-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城的首条下水道修建于公元前800-735年,到公元前100年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全城下水道系统。每一下水道系统都由一条主下水道和多条分支下水道组成。前者由政府出资修建,直接与台伯河相连。后者包括家庭分支下水道和公共分支下水道。家庭分支下水道由私人出资在自己家或经营的小商店等内部修建,并通过政府修建的公共分支下水道与主下水道相连。大法官发布法令“禁止使用强制力来阻止在国有土地上修建下水道”,主下水道或公共分支下水道建成后的维护工作由监察官以公共名义进行维护。家庭分支下水道则由公民个人负责维护,但大法官发布法令保护“这些下水系统的清理和维修”。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下水道的修建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1840年代,让工业与生活废水从下水道直接流入河流,被伦敦市政当局视为最快速、廉价的垃圾清理方式,当时每天约有250吨垃圾通过下水道流入泰晤士河。1858年夏,天气异常干旱,泰晤士河水位下降、河面垃圾横行,成为一条恐怖的臭水河。大恶臭随即弥漫伦敦城。

社会各界意识到,“改建下水道出水口是最迫在眉睫的卫生难题”。议会拨款300万英镑用于建设远离市中心的下游下水道排放口,使泰晤士河伦敦段避免了被垃圾涌入的命运。到1887年,下水道排水口处修建起了沉淀水渠,用于分离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液体垃圾由化学家稀释气味,固体垃圾由专门船只运至北海,以此减少对泰晤士河的污染。19世纪末,伦敦市开始从生态观念出发,为下水道排水口配备分析化学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恢复水中生态。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伦敦下水道改革探究》

材料三   建国初期,面对晴天臭气弥漫、雨天内涝严重的问题,北京市把下水道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仅1950年,北京市组织群众、干部就完成了6个下水道系统的修整工作。龙须沟由改造前的恶臭漫天到改造后的干净整洁,让龙须沟居民喜笑颜开。1951年,除了修整好其余16个下水道系统,还修复下水道220余公里,新建下水道80余公里,疏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1953年,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下水道建设也迅速展开。新建城区开始按照雨污水分流制度建设排水管道,确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体制。至今,在北京老城,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排水系统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城市下水道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8年伦敦大恶臭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进行下水道建设的优势。
2024-04-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