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社会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力量,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律令,对社会救助事宜予以规定和指导,由地方政府督促实施。南宋以后,社会力量更强大,在社会救助各个领域逐渐占重要地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其中家族、宗族在民间救助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宋代,宗族救助制度化,使得族人旧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济贫机构方面,唐时是由政府接管原属寺院主管的病坊,北宋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诏令各地兴办,而南宋以后,则由各地自行设立,经费也以地方自筹为主。救助方式上,贩灾救荒时招商、劝分等方式增多;救助实体的经营上,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获取稳定的收益,以维持机构的长久。

——摘编自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

材料二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与伤残强制保险法》。德国保险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社会保险,从而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摘编自周佩璇《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材料三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先在上海启动。经市政府同意,1993年上海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并于当年6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1996 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1997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时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9 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到2007 年9月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 已全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摘编自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及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休闲生活视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古希腊每年有50多个大众狂欢的节日,政府要求一个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的好公民,不必人人都是至善的人,公民个人的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当人的自然人性与社会秩序发生冲突时,人们应依据自然法而行动。在国家层面,为全体公民提供享受休闲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城邦(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判断一个城邦政治是否修明的重要指标。在个人层面上,对休闲生活的选择是公民个人的自由,享受休闲生活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玉芝《中西方古代社会休闲观念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工厂中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使工人定时休闲的时间有所增加。在1850年以前很多产业工人就开始享受星期六半日假。1859年据工厂视察员报道,工厂法的实行,更加明确清晰地划分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使日常消费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休闲的方式和内容。是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人的收入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正是由于收入的增加,才使商业化休闲活动和新式休闲消费品得以稳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一时期的铁路不仅能够通往工厂或办公室,还能通往海滨和乡村,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摘编自马婕好《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休闲生活》

材料三   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不仅给人们观念带来根本的转变,而且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它使个体的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在日益发展的横向文化交流、融合中,将越来越形成高度文明、进步、新颖、科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生活质量必将不断提高。

——摘编自刘海春《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本质、样态及未来走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对休闲生活的态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休闲生活转型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对现代休闲生活的影响并概括推动民众休闲生活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19世纪后的欧洲,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产生了许多"主义"。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也还存在保守主义思潮。最早表达出保守主义思想的是英国国会议员爱德蒙·伯克(1729—1797年),他从政治、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全盘否定法国大革命,但也表示赞同渐进的改革。1815年后,保守主义在复辟时期时期的法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民族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他于1808年发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明有提出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在于民族精神。他反对崇拜法兰西文化,主张弘扬德意志民族文化,宣扬德意志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使德意志民族成为其他民族的榜羊。在所有各种社会思潮中,自由主义处于主导地位。自由的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很响亮。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与封建专制的对抗,也是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导向性理论。因此,19世纪自由主义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形成不少学派。它阐述的理论有许多方接针对国家职能,即要求国家的立法者和决策人以自由主义作为治国的指导方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著《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洲各种会政治学说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欧洲自由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3-06-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从19世纪起对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主义在多数方面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在近代初期,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国家,其公民不是因其财富或祖先,而是因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才受到尊敬。马克思的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已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其原因可在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因为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已证明资本主义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吗?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所讲的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理念,以民族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思潮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历的1848年革命,波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紧随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相同。而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和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印度国大党领导下的两国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但就其反对民族压迫的性质以及与欧洲民族运动同时代的背景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民族反压迫斗争的论述也可视为他们民族主义认识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主义观》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和欧美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点,并说明造成不同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19世纪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共同根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的故事并非始于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的工业化,也非始于19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棉的故事始于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早在欧洲和其他各州掌握棉纤维的栽培、纺纱和织布,以及通过印花进行的后期处理和其他纺织品装饰之前,亚洲就占据着这种原料和布料生产与贸易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在印度广为人知的东西—印度在殖民地之前的财富依赖于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在中国同样如此。早在明代以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纱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工业革命之后的两个世纪,欧洲在经济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彭慕兰称之为“大分流”。但棉的故事展示的却是纺织生产——更概括地说是纺织产业——现在又重新回归亚洲,中国再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经济体。牛仔裤、T恤衫、棉纱和布料在亚洲的生产达到惊人的数量。棉纺织品兜了一圈再次在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我们可称之为亚洲经济的“大合流”。

——摘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中文版序言(2018年)

(注:“大分流”:意指1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前棉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东西方“大分流”的原因,并说明现在亚洲经济“大合流”的背景。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他们渴望涉足亚洲香料贸易,开始“讨论到东印度航行的事宜”。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与东印度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并与荷兰在南洋群岛的香料贸易方面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点,“它们的位置决定了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方向”。到亚洲的航行与到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地区的航行相比,对商船的要求更高。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

—摘编自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I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

材料二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竞争中,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世纪末它却轰然垮掉。据统计,1766年到1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94.7%。早在1620 年,第一任巴达维亚总督科恩就提出,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但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随着英国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英印公司将印度变成了棉织物的原料产地,原棉进口量迅猛增长。1770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1780 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

——摘编自郑海洋《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并分析其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6世纪中叶,一个环大西洋贸易体系出现了。其中带动一切运转的是新大陆种植园、贵重金属矿藏提供的巨大财富。控制这些财富流通的则是西北欧的商人们。他们很快发现这些财富可以用来满足地球另一端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从而抹平东西方贸易中的逆差。

材料二 18世纪末,一个新的世界贸易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世界各贸易区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加深,同时相互间的分工也逐渐明确,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则加速了这一运动。如沃勒斯坦所描述的,欧洲正在成为一个中心区,但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中心还只能靠在其他贸易区之间进行中介贸易维持自己的运转。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环大西洋贸易体系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新的世界贸易体系正在形成的表现及原因。
2022-07-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4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国人口不到2.5千万,19世纪中叶达3.5千万,1875年急剧增加到4.3千万。其中工业发展快的地区,如慕尼黑、科隆、埃森、开姆尼茨和杜塞尔多夫人口的增长尤甚。1820年,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城市只有柏林和汉堡,到1870年增至七个,1900年已超过八个。首都柏林人口从1820年的不足20万到1900年增至近190万。

——摘编自胡才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等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工业化国家对法国实施经济封锁,影响了法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之后,法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国家立即通过一系列立法手段强化国内市场统一、增强国家财政能力和介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国的工业化进程随即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就城镇化而言……由于工厂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波尔多和马赛等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周围,法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城市的扩张实现的,其他中小城镇直到二战后才有所发展。1800年,法国的城市人口为10%,到1880年才增加到35%。直到1931年,法国才实现城镇化。

——摘编自田德文《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4-05-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频频爆发的霍乱、天花等传染病考验了城市化时代国家的管理能力。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并确立相关的权力介入规则。英国成立了卫生总署,以便作为中央机构监督指导法案施行,地方卫生管理机构则被称为地方卫生委员会……英国首次将地方城市治理纳入中央行政管制体系中,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主要职能的城市管理体系。在此之前,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一直遵循中世纪以来的地方自治传统,各级政府较少干预相关事务。英国政府于1855年颁布《污染物清除法》,1866年再度颁布《卫生清洁法》。到1870年代末,英国944个城镇卫生机构中,官营供水公司达44%,1890年末更升至三分之二。当时民众普遍认为,身体健康程度与事业成功间联系密切。经过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到1914年,英国已拥有了一套实施福利政策最重要的基础——完整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广坤《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政府权力扩展及影响》

材料二:近代以前,除京师以外中国城市多为省、府、州、县的治所,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卫生事业,城市的污水处理、垃圾清理、传染病防治,多由有关行会或士绅、居民等社会力量负责,基本处于半无政府状态。19世纪中叶,随着中西交流逐渐增多,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开展。1910~1911年间,东北鼠疫大爆发,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派出传教医师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生以及沈阳等地的传教医师一起参加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的工作。传教医师在广州、上海等许多大城市进行实物宣传,一些基督教出版机构发行了大量宣传物品。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开始发起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20世纪初,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据记载,20世纪初,当医生要求给北京一些居民的儿童进行免费牛痘接种时,竟遭到拒绝,理由是“此痘疮乃孩儿之疫病,非患一次不可,故人为预防乃违天理。多有以种痘为邪法而排斥者”。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中政府权力扩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英国相比,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