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3 道试题
1 . 从分散走向整体,从隔绝走向联系,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18、19世纪的技术革命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伴随着血腥掠夺。请浏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种灭绝人性的勾当,使资产者攫取了巨额利润:出一趟船,做三笔买卖,赚三次利润。贩奴船首先从英国起锚,船上满载纺织品、兰姆酒、玻璃串珠、滑膛枪……等物品,扬帆南下驶到西非几内亚湾沿岸的十几个贩奴港口,用这些“工业品”以高过欧洲市场三倍的价格,从沿岸奴隶商手中换取奴隶,初程就赚得第一笔利润。奴隶商把被俘获绑架的黑人卖给奴隶贩子,然后装船横渡大西洋。……仅中程这次买卖就可获利八千英镑……。贩卖奴隶的钱又用来购买美洲种植园廉价的原料:棉花、糖浆、烟叶或白银。……归程穿过北大西洋驶回英国港口,把美洲原料卖给曼彻斯特等城的工厂主。

——改编自郑嘉馨《“三角贸易”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材料三   资料卡1: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这样形象地描述这个以伦敦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伦敦居民可以一边品着早茶,一边打电话订购全球任意地方任意数量的商品……。同时他还能用同样的方式对世界任何角度   的自然资源和新企业进行投资,不必费力也毫无麻烦地分享预期成果和利益……”。

——岳麓出版社《经济成长历程》资料卡2:



(1)A.图纪念的是大航海中的什么事件?在B.图中指出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路线。(填序号)
(2)材料二的图示资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请根据图文材料,将①②③分别标注在三角贸易图的问号处。你如何看待三角贸易?
(3)材料三资料卡1反映的英国人生活状况说明了什么?资料卡2四幅图中A、C项科技发明分别是什么?在四图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2 . 向“距离”挑战

古往今来,重大的科技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1)根据图示,在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分别写出A、B两个时代“向距离”挑战的重要发明。
(3)马克思认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在A、B时代,世界是怎样被“拉近距离”走向整体的?
2019-02-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闵行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是某同学总结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图示,下列选项中,能够合理对应标号①和②处的是
A.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的扩展
B.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世界市场的形成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D.殖民扩张与争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4 . 下图是“ 182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的变化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柱状图示是
A.
B.
C.
D.
2018-04-1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面是“182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的变化图(%)”,其中代表德国的柱状图示是
A.
B.
C.
D.
2018-01-2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世界五个类型地区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


图示:I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II国家:日本
III国家:法国、德国、荷兰和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
IV国家:拉美、苏联、东欧和其它的西欧国家
V国家:日本以外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摘自《经济增长的源泉》
概括指出图中曲线变化的总体特点并予以阐释。
2016-11-27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
7 . 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图示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了西方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三个时期的关系,它本质上反映了,西方国家
A.对外政策变化无常B.所处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
C.侵略手段日趋隐蔽D.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016-11-2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9 . 瓷器的全球流动
中国瓷器在中西方文明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载体和象征的角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从前需要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转运的中国瓷器,如今与欧洲有了更直接的联系通道。
(一)瓷器行销世界
(1)随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瓷器远销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文化符号,这发生于________。(单选)(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中外交通路线为瓷器行销世界提供了便利,将下列示意图中的交通路线填入空格中(填涂字母)

①有研究表明,8-10世纪中国瓷器已经由中亚的撒马尔罕传入大食国境内,该路线是_________
②郑和出使西洋,曾将一批景德镇官窑的瓷器作为外交礼物赠与外邦。他出使的路线是_________
③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向中国订购了一批带有王室徽章的瓷器,其葡萄牙的运输路线是_________
(3)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________。(单选)(       
A.宣政院B.市舶司C.中书省D.广州十三行

(4)结合地图及所学,分析中国的瓷器不断外传的原因有________。(双选)(       
A.外部需求B.军事扩张C.技术传播D.工艺精湛

(二)瓷器影响世界
(5)欧洲瓷器大量订货,直接促使欧洲众多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市镇,开始进行了“流水线式生产”,生产效率不断增加,这得益于________。(单选)
A.工厂制度的确定B.资本主义的垄断
C.手工工坊的发展D.殖民活动的兴起

瓷器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釉上彩中国乐师像(18世纪)

材料二: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珐琅影瓷,以中国传统白瓷胎为底,融入西方珐琅彩描绘制作而成。珐琅彩瓷装饰题材与风格亦受西方影响。

(6)材料一是德意志制作的“中国风”瓷塑,其中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当时的实际形象不其相符,表现出欧洲人自多的趣味和风尚,这一现象折射出________。(双选)(       
A.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想象B.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C.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构D.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瓷器全球流动中的文化交流。
7日内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真题(网络回忆版)
10 . 下图是1774年、1820年英国出口商品所占比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改变B.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产业布局
C.政府干预造成经济比例失调D.经济发展呼唤民主制的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