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365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这主要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帝国”之称。可以说,这时期已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参与这一事件的主要西欧国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

2019-01-2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四川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为其他新产业的产生留下空间,以汽车为例,轮胎的需求为橡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工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运输和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增强,……总体上工业革命极大的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的两项成果分别属于哪次工业革命。这两项成果分别得益于哪种动力装置的发明?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两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同影响。
2018-10-21更新 | 7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德阳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5世纪末以来,英国人口有了较快增长,旧有的耕作制度已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地理大发现后随着羊毛价格上涨和养羊业的刺激以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圈地运动迅速兴起,这是一场消灭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农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获得畅通无限的立法权,议会不断颁布新法令,加速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这样,英国新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上半期,采用雇佣劳动的农场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圈地运动使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世纪后半期,经济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在英国悄悄酝酿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农业革命”的含义,并分析这场“农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经济领域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的名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的“农业革命”对它的推动作用。

5 .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是其核心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材料二(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这一运动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材料三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1936年2月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土壤保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政府制定的具体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胡锦涛考察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4)材料四的讲话中涉及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它有何重大意义?

2018-09-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开埠通商后,中外贸易不断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直到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才开始缓慢增长。17世纪末,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奴隶船进行非洲航行。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这种充满血腥味的三角贸易一本万利。随着工矿业的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急剧增长,利物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进行。这里成为从国外运进棉花等原料和英国出口制成品的最重要港口,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利物浦的人口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利物浦在经济上的本质差异,并简析利物浦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国家主义观点。主张振兴国家经济求国家利用进口税、产品价格补贴、垄断外贸等手段来控制和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外贸。二是价格观点。主张根据人口和市场价格情况,管制商品进出口贸易。三是货币财富观点。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取得更多的金银货币。四是积累金银观点。认为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国家要取得金银,盐须积累贵金属,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加强外汇管制。五是贸易差额观点。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限制商母进口、鼓励商品出口政策等。

——摘编自史件文、胡晓林《世界全史》等

材料二   萌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清重商主义,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以早期改良派为主要代表,也包括部分洋务派代表。他们通过对“重本抑末”传统的否定与批判,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思想。晚期重商主义到20世纪初的新政寸期达到了顶峰.以1901年清廷在西安宣布上谕、宣布新政为肇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为契机,拉开了振兴工商实业的浪潮。清政府、地方大变和资产阶级、人民大众振兴工商业的呼声彼此交织,构成了20世纪初重商主义的主流。

——摘编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的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的异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期重商主义相比,概括20世纪初新政时期重商主义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工业化时期(15-18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有两大最突出的现象,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到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以“民族自救”为己任,毅然深入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建立生产、销售、信用等合作社,努力构建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全面抗战爆发后,运动被迫中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苏维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一…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据《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国家,这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它是非常分散的。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分裂的。可是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力量,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力量的支持下国家就可以发展,而且很快就会变得强大。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但在16和17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自1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变得重要了。申请专利的目的很简单,即保护一项发明,使它保持新颖。专利给予发明者约15年左右的保护期,在此期间,他的发明受到保护,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

——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福克斯

材料三: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吧,对吧。如果全是老思想,国家能崛起吗?崛起不了。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创新不了。

——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背景。

(2)材料二出现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影响。(6份)

(3)结合材料三,分析美国和中国在独立后制度创新分别有哪些?

2018-01-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县2017—2018学年白花中学高二第三学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农村制造业最先出现于英国并在那里发展得最成功,尤其在毛织品的纺织和编织方面。到了1700年,英国产业开始普遍倾向乡村化而不是城市化,并严重依赖于发放制度。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从1700年起就出现了下降趋势,并在18世纪继续减少。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普遍采用轮耕种植,传统农具得到改进,从而实现了一场令人欣喜的技术变革,为英格兰正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村发生的相似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