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早在1760年,格拉斯哥大学的安德森教授首创工人教育。至1826年,英国各大城市和许多中小城镇都设立了职工讲习所。它们给广大的非熟练工人传授了必要的知识,使他们很快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需要。19世纪上半期,英国兴起了创办机械学校和工学院的热潮。伦敦国王学院由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于1829年创办,欧文学院也于1851年创立。与此同时,英国的各种文化团体相继建立,例如皇家艺术协会、伯明翰新月会和曼彻斯特文学哲学协会等。

法国是世界上科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但科学技术在法国没有像在英国那样表现出对工业的强烈促进作用。法国是个煤矿资源和铁矿资源不丰富的国家,所以关于煤的技术不会出现在法国;法国人力资源又比较丰富,所以缺乏机械化的强烈欲望。法国工业的生产强调产品的高质量和个性化,这一点不同于英国,这不利于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推广。法国是一个讲求艺术的国家,所以科学技术上也带有“唯美主义”的色彩。法国不是新教国家,没有强烈的以科技促进生产而获取商业利益的追求。在制度上,分散的研究机构不利于快速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使后人的研究站到前人的肩膀上。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文化事业获得全面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技术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在法国和英国表现不同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埃及将中指指尖到胳膊弯的距离定为一尺,即“肘尺”。罗马人将一尺定义为脚的长度。中古时期,欧洲的尺寸混乱,即使是一个国家的同一个地区,也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体系的度量衡。巨大的改革成本和民间使用惯性影响了度量衡的统一。法国大革命后,新政府高度重视计量单位改革,长度单位米被科学家们定义为赤道到北极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为此,天文学家皮埃尔·梅尚和约瑟夫·德朗布尔从巴黎出发,分别到达敦刻尔克和巴塞罗那,以测量这一段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当时法国处于革命浪潮中,两人常常要冒着被追捕的危险前进。1875年,在国际度量衡委员会上,17国政府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公认了这一米制定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长度的定义有了新的标准。20世纪,人们开始用光波的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1983年,1米被定义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进的距离,沿用至今。

——摘编自李开周、孔羽《度量衡简史:世界的尺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米制单位演变过程中面临的阻力及启示。
2024-04-0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认识、启示类非选择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华北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到20年代,黄河流域的产棉量已占全国54%。特别是天津,成为和上海、汉口并驾齐驱的全国三大棉市之一,集散了冀、陕、豫、晋、鲁各省的棉花,这些棉花不仅大量出口海外,也用于供应国内方兴未艾的棉纺织工厂。河北省农村地区距离天津较近、交通便利,不断扩大棉花种植,成为民国时期棉花种植最为发达的省份,各县几乎都盛产棉花。

——摘编自苗青《从〈红旗谱〉看近代华北地区棉花的种植》

材料三   20122022年期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稳中略降,但单产量却得到了增长。除了2013年与2019年受灾害性气候的影响使得棉花单产有所下降外,我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整体呈增长的走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992.2公斤/公顷,比2021年增加99.6公斤/公顷,同比增长5.3%,再创历史新高。

——摘编自《中国棉花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00年前后至1800年前后英国棉产品出口走向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天津成为全国三大棉市之一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棉花单产量整体增长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之初,美国首位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就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鼓励西进运动。随着西部的开发,美国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富尔顿发明汽船后,汽船运输蓬勃发展。联邦政府还推动各州修筑“收费公路”和修建运河。1790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就通过了《专利法案》。1850-1860年间,正式注册的发明专利就有2.52万项。由于美国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量投资和移民,其中不少人是熟练的手工业者。

材料二   美国工业革命重要成就

1789年,塞缪尔·斯莱特仿制英国的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19世纪30-50年代,棉纺织业率先机械化。到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

1882年,法国学者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电力工业和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中叶,威廉·凯利发明了新式转炉炼钢法,炼出了质量合格的钢。1870 年至1890年,钢产量由10万吨增至435万吨。

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首先发现油田。1880年,石油产量达到2600余万桶。

——摘编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023-10-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7年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法》,将13到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个小时。《十小时工作法》也适用于女工。1842年通过的《煤矿法》禁止在煤矿中雇佣10岁以下的男孩以及任何女工。最终,男人们也将在限制工作时间的运动中受益。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女工工作时间缩短了,男工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因为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

——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

材料三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女工处境改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妇女地位变化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的50%,以后虽因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兴起而比重有所下降,但直到19世纪后半叶英国仍处于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中心的地位。1825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此,英国向各国提供各种机器设备,承包许多国家的铁路建设,并借贷给各国政府和私人,用来购置英国的机器和工业品。1870年,英国工业制造占世界的32%,采煤量占世界的51.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25%,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编者指出,“国民经济程度,低落到大部分人罹于半饥饿的惨状,对外防卫的实力,微弱到失地四省、莫展一筹的地步;而大家对此宿题,却都好像淡焉若忘,不加深究”。“特辑”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问题:(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保障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二)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

在讨论文章中,杨幸之等人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有人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化的持续关注。《东方杂志》《独立评论》等刊物也刊发了相关文章,其中不乏对苏联社会主义和“一五计划”的介绍。

——摘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轮》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进行现代化问题讨论的国际因素,并对这场讨论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开始建立近代工业,但是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8世纪末期之前,法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0%以上。拿破仑上台之后,宣布保障农村的小土地所用制,但由于忙于战争而将经济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连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后又被迫支付沉重的战争赔款。19世纪,法国的大部分银行不愿贷款给工商业界,而是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小的政府或收益较大的海外。由于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一部分资金充裕的资产阶级携带资金出国,导致法国国内资金的流失。同时,大陆封锁政策的长期实施隔断了法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使法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由于原材料缺乏而中断,而且还使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外市场大量丧失。

——摘编自贺建平《简评萨伊学说对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影响》等

材料二   1925年12月,在联共 (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4-19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基础薄弱,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在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中,造成了生产力释放受阻、农业和商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有违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其发展战略亟须调整。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模式,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材料二:世界主要现代化道路简表

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取向对外关系
西方现代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战争、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国沙文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争霸、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则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6-0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以后,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政府早年所颁布的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性法令已严重束缚经济的自由发展。同时,随着英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强,关税保护制度已成为海外市场的障碍,为经济发展“松绑”已成为形势的需要。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经济发展。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7811785年的年均1369.3万英镑,增长到18661870年的6924万英镑。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巴西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导致的国际贸易萎缩及二战带来的外部条件变化,迫使巴西加速发展原先需进口的本国工业消费品。二战后,巴西政府开始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不仅对汽车、钢铁和家用电器等基础工业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制定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19561961年,巴西政府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包括5个部门30个项目的目标计划,建立了汽车、造船以及重型电机等制造业。同时,钢铁、重化、造纸等工业部门也取得很大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靠国家高投入、高保护和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推进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巴西民族工业失去了发展活力,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为此,巴西政府决定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模式。19681974年巴西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0%,被誉为“巴西奇迹”。

——摘编自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巴西工业化的不同之处。
2024-03-3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大题01 比较、异同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前后,蒸汽机汽车、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均已被发明并且都进入商业化。1913年,福特将流水线生产方式推广到T型车的生产上,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由此带来福特汽车售价下降,内燃机汽车开始进入千家万户。1990年以后,本来为收音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研发的锂电池技术被应用于汽车上,促进了电动汽车的复兴与发展。

——摘编自张笑字《产业与文明:复杂社会的兴衰》

材料提供了一个产业与科技关系的案例,蕴含了诸多启示,从中任意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