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蒸汽汽车诞生时,行驶中喷吐着烟火粉尘,声音很大,常使马匹行人受惊,人称其“魔鬼之车”曾有报纸上刊登漫画,夸大汽车爆炸的惨状。马车铺的老板们唆使儿童向汽车扔石块,在路上撒碎玻璃、铁钉,以妨碍汽车行驶。在马车公司游说下,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规定:行驶的机动车,必须有一人挥舞红色旗帜徒步行走在车前做引导,并且车速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但在法国,汽车得到自由发展。1889-1902年,法国人先后研制了齿轮变速器和差速器、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充气轮胎、箱式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和齿轮主减速器、后桥半独立悬架等,使汽车的性能得到较大提高。

——摘编自刘世恺、刘宏《汽车百年史话》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汽车工业。1956年,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69年,在湖北创建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设、制造设备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由此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允许建立汽车合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汽车产业已经成了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我国汽车正向智能化、网络化、轻量化和能源多样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已经基本完备,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处于全球领跑阶段。

——摘编自徐秉金、欧阳敏《中国汽车史话》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汽车初创时所遇到的问题,概括英法两国不同的解决途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变化。
(3)根据材料,概括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4-04-2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匠”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逸周书·文传解》中记载:“山林以逐其材,工匠以为其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管子·立政》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考工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器物制造的标准尺寸和技术要求,书中从零件制造、工艺应用、材料选择、规格要求以及成品检验等环节都进行了详尽叙述……被封建统治者、士大夫、官吏文人所鄙视的科学技术终究要发展,但是只能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依靠匠人经验的缓慢积累而自发地发展。崇德尚贤、德艺兼修也成为中国古代工匠砥砺技艺、修身养性的专业职责与精神追求。

——摘编自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德国最初在制造业上采取偷师、模仿英法制造业的方式,假冒伪劣现象严重。1887年,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带有侮辱性地规定,所有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19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在深刻反思的情况下开始学习美国,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研究。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工匠精神产生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近代德国工匠精神的共同价值追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之初,美国首位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就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鼓励西进运动。随着西部的开发,美国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富尔顿发明汽船后,汽船运输蓬勃发展。联邦政府还推动各州修筑“收费公路”和修建运河。1790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就通过了《专利法案》。1850-1860年间,正式注册的发明专利就有2.52万项。由于美国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量投资和移民,其中不少人是熟练的手工业者。

材料二   美国工业革命重要成就

1789年,塞缪尔·斯莱特仿制英国的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19世纪30-50年代,棉纺织业率先机械化。到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

1882年,法国学者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电力工业和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中叶,威廉·凯利发明了新式转炉炼钢法,炼出了质量合格的钢。1870 年至1890年,钢产量由10万吨增至435万吨。

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首先发现油田。1880年,石油产量达到2600余万桶。

——摘编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023-10-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在英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织机仍占绝对优势。到了 19世纪中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动力织机增至22.5台,其中蒸汽动力超过了水力。手工织机则减少至6万台。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1872年,官方展开了一项调查,采访者询问了约254万人,其中约201万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经营形成垄断组织,这在19世纪末已经很普遍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它们固定产品价格、限制商品生产,并划分销售市场,由此获得丰厚回报。它们往往可以提供比较持续的和有保障的就业,但有些垄断组织更为贪婪,贫穷和饥饿还是困扰着劳动者。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推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组织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材料二   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花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传播与交流的世界影响。
2021-06-01更新 | 516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轰动了全世界。冯如誓言:“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经过在美国10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冯如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人头攒动,天气晴朗,冯如驾驶中国人本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凌空而上,在天空中操纵自如,地面掌声不绝于耳。

——《中国航空报》2012年8月28日《苟无成毋宁死: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殉国一百周年》

材料三   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一一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1988年11月15日,苏联于莫斯科时间6时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能源”号大型通用运载火箭把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太空。这是苏联经过多年研制、试验后首次发射的大型实用型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

材料四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南针的发明与“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之间的历史联系。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冯如发明制造飞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两国争相研制航天飞机的时代背景。指出美苏两国争相研制航天飞机给世界局势带来的主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梦想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概括辽宁号入列中国海军的有利条件。
(5)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
2020-04-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发明创造不计其数,从天文数学到农田水利,从烧砖制瓦到驾车造船,到处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无须提出丝织、造纸、冶金、制瓷等世人普受其惠的诸多贡献了,这些成就均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很多方面,中国的物质文化是领先的。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领域确实相对同时期的其它国家水平较高,但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工匠的经验之上的,没有从科学层面进行总结、归纳。如明朝的造船业发达,那是工匠代代相传的手艺使然,但工匠并不懂得浮力定律。建筑学也同样如此,中国古代工匠不懂得结构力学、材料力学。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制造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古代制造业逐渐衰落的因素。

材料三   早在工业革命的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组织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19世纪30年代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文盲率降低到欧美各国的最低水平,还培养出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电车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英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德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四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八十年代,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

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21世纪初至现在,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使“Made in China”闻名全球,国内一些优秀制造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领先行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摘编自《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发展史》


(3)阅读材料四,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3-30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2019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就是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其产生的巨大力量“将工业化这个滑翔机拉着飞上天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发展,成为早期工业化的核心产业,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分不开。而棉纺织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受到封建行会以及政府法规的约束相对较少,新技术和新发明能够更加容易地在棉纺织工业中得到应用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也引发了技术创新,带来了棉纺织部门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1771年,阿克莱特和他的合伙人在曼彻斯特德文河谷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成为生产的标准样式。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材料二   棉纺织业的惊人增长,带动了英国经济的“起飞”。首先,机器化的生产模式很快扩散到毛、麻纺织,使机械工程和金属制造业得以兴起和发展。其次,棉纺织业所获得的利润为其他部门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最后,生产管理模式也很快向各行各业扩展,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也采取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将生产流程重新安排。

——摘编自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工业化进程特点,说明棉纺织业是怎样带动英国经济“起飞”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我国工业建设的启示。

9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洋务派官僚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其次,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但是到19世纪7O年代初,政府财政竭蹶,兴办这种近代工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而当时社会上拥有资本的买办商人,大都殷富诡寄洋行”。于是洋务派官僚瞩目于这些“诡寄洋行”的资本,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办法吸引私人资本。在洋行企业积累了资本的买办商人,也渴望独立经营,追求更大的利润。但是,“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侍官威则吏役又多孺索”。因而希冀在“官为维持”的庇护下摆脱重重的封建阻力,给投资带来优惠利润,所以乐意投资“官资商办”工业。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工业化开始以前,美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英国以及欧洲所需要的粮食和其他农业原料。绝大部分工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大多数制造品依赖从英国进口。……1791年,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著名的《制造业报告》。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适当的工业基础,在经济上或政治上就不可能强大。青塔基州议员亨利·克莱也认为,只有发展工业,才能为美国农产品名和农业原料找到一个可靠的市场,从而使美国经济从依赖欧洲市场的不利境地申解放出来。……从1810年到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约1O倍;1860年,美国有企业14万个,拥有资本10.03亿美元,工人130.6万4人,创造产值9.77亿美元。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廷“官督商办”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工业化的背景及工业化完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美经济结构变动的启示。

2017-04-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西省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四)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基础薄弱,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在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中,造成了生产力释放受阻、农业和商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有违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其发展战略亟须调整。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模式,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材料二:世界主要现代化道路简表

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取向对外关系
西方现代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战争、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国沙文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争霸、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则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6-0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