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学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 B.原创作品比史料更具有价值 |
C.作家要挖掘全部的历史细节 |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每45个英国人中就有1人死亡,在麦克尔斯菲尔德的贫民窟里每20个人中就有1人死亡。在曼彻斯特,工人的平均寿命是17岁,技术工人的平均寿命是38岁;而在乡区的卢特兰,工人可以活到38岁,技术工人可以活到52岁,还可以终身呼吸新鲜空气。被污染了的水而不是被污染了的空气,是致人于死的首恶,因为水里常常含有霍乱、伤寒和痢疾的细菌;户外厕所和院子里的粪便离水井、溪流和水塘太近,使工人阶级居住的贫民窟等同于死亡的陷阱。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着《英国史》
材料二 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13年)(1913年=100)
1850年 | 1860年 | 1870年 | 1880年 | 1890年 | 1900年 | |
英国 | 57 | 64 | 70 | 81 | 90 | 100 |
法国 | 59.5 | 63 | 69 | 74.5 | 89.5 | 100 |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77年的英国经济与1952年比较,人均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增长了70%。男性体力工人是增长的最大受益者,实际工资增加了89%,而且食用的肉类增加24%、奶酪增加92%,土豆减少46%。普通英国人居住在更加舒适的住房或套房里,1952年有30%的住户拥有自己的房产,1977年这个比例增加到53%。1977年,所有住房中91%有浴室,99%有抽水马桶,92%有电视机,75%以上有冰箱和洗衣机,50%以上有电话,74%有私人汽车。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着《英国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现象。(2)从史料类型的角度,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英国工人状况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这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某学者针对部分时期不同统计口径下若干区域的零岁预期寿命*统计。
国家或区域 | 时期 | 零岁预期寿命 |
英国 | 1750~1800 | 37 |
中国农村(辽宁,男性) | 1792~1867 | 36 |
法国 | 1800 | 34 |
日本农村 | 1776~1815 | 33 |
荷兰 | 1800 | 32 |
中国农村(安徽,男性) | 1300~1880 | 31 |
法国 | 1750 | 28 |
罗马时期埃及(村民) | 11~257 | 38 |
英国(佃农) | 1300~1348 | 小于28 |
伦敦 | 1750~1799 | 23 |
中国(北京,男性) | 1644~1739 | 27 |
*注:零岁预期寿命指在出生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通常指的是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
——摘编自[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00)》
从上述材料中任取两组或两组以上具有可比性的零岁预期寿命数据,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准确写出所选数据所对应的时空范围,结论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A.农业技术投资居于各行业首位 | B.西部经济发展超过东部地区 |
C.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 | D.技术革新加速美国西部开发 |
材料一 罗伯特 · 艾伦认为,英格兰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并首先发展出一套节省人力而使用能源的科技,是因为其要素价格的组合十分奇特,实际工资普遍高而能源成本却相对较低,人力成本比燃料成本高,是英国燃料替代人力的强有力诱因 …… 黑死病使人口急剧减少,牧场扩大,长绒羊毛制品的到发展。王国斌的观点也是以相对价格要素作为支柱,但他认为是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分裂成许多互相敌对的国家。连绵的战争造成农村的不稳定,迫使手工业迁入设防的城市,食品需输入及城市地租导致高地租,而资本价格低却因为城市集中资产者而相对较低。
——钱乘旦《英国史新探: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欧洲和北美轻而易举地实现工业革命,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许多与英格兰社会相同的社会和文化模式 ……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
——卡洛 ·M ·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 ,概括罗伯特和王国斌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将工业革命视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的主要理由。
材料一
16、17世纪 | 由于船只数量越来越多、载重越来越大,河道航运安全难以保障,另一方面,交通需求剧增导致既有交通养护机制不堪重负。陆路维护机制的依据是1555年公路维护法,堂区居民须按照财产收入状况提供差别化的无偿劳役、进行道路维护 |
18世纪上半叶 | 到17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公路信托总里程超过3300英里,伦敦至地方都会的线路几乎都为收费公路覆盖,布里斯托尔湾——塞文河谷——伯明翰贸易区也形成密集的公路网络,随着收费公路的扩展以及路面状况的改善,伦敦的货运和客运服务持续增长,地方都会(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诺里奇)的交通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
1750—1830年 | 公路方面,18世纪下半叶收费公路的普及进程加快,1750—1770年出现“收费公路热”,总里程近15000英里。到18世纪晚期,伦敦,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道路都已成为收费公路,19世纪上半叶,收费公路扩展趋缓,到1836年总里程近22000 英里,是法国或西班牙的两倍多 |
1830—1870年 | 到1844年,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 |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880年,为解决开平煤矿的外运问题,在直隶总督李鸿章支持下,开平矿务局督办唐廷枢请英国工程师金达修筑了唐胥铁路。此后经由中法战争的洗礼,清政府才切实意识到修筑铁路与巩固海防的密切关联,并接受李鸿章建议,将铁路事宜交由海军衙门兼办。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在烟台互换后的第三天,御史刘恩溥就积极上奏,请求光绪帝大加振作、锐意恢复,以兴修铁路为“第一要义”。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入京营谋铁路的外商就有数十家。各国驻华公使也异常活跃,争相出面兜揽铁路借款,申办铁路工程,推荐本国的铁路工程师和筑路技术等。
——摘编自张海荣《从津芦铁路看甲午战后清朝改革的再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建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兴起的原因。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动 |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共识 |
C.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化价值追求 | D.民主政治冲击传统社会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