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马克思的革命观

材料一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认为,革命具有自然意义,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对人自身的改造,革命是人们“改变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

材料二   1815年以前约30年期间,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与法国有关,主要是政治性的,涉及政府组织、公共权力和权威、法律、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各阶级的法律地位等。另一次“革命”主要是经济性的,涉及财富产生、制造技术、资本的形成以及消费者销售产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关于革命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中两次“革命”的表述及相关史实,对“马克思关于革命的观点”加以阐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制。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其主要模式,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职业学校,学习内容以实践经验为主转为以科学理论为主。这一变化说明
A.工业革命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B.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开始转型
C.技术进步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D.科技革命推动学校教育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到18世纪末期,伦敦克拉肯维尔区每年能生产12万块钟表,其中60%出口。对此,有人形象地说:“伦敦几乎就像是在生产时间本身。”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B.工业革命的开展
C.科学技术的深度变革D.垄断资本的积累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个时代,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工厂制度战胜了传统的小生产体制,成为主导的生产体制,在此体制下,工人以专业化和分工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有纪律的机械化大生产……经济生活由以乡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致大型城市兴起;生产和消费彻底分离,自然经济被完全打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

——摘编自张霞《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至5年。正是德国人对最新科技的敏感性,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从世界工业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1870年时德国为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已达到16%,仅次于美国(35%)。德国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摘编自李富森《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特点》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厂制度的特征及“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说明图1、图2现象共同依托的技术支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5 . 香料曾经是西欧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是去东方寻找香料,基督教也认为香料是神圣的。而到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作品中,东方的香料却被赋予了异域、颓废等意义。这反映出(     
A.欧亚两地关系正在发生变化B.新航路开辟后商品价格下降
C.思想解放破除对香料的迷信D.工业生产发展不再依赖香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明确规定工厂雇佣的劳动者要接受培训教育;1898年,颁布《技术教育法》,正式将职业教育纳入学制,鼓励和推动英国职业培训的发展。这一做法
A.体现了启蒙思想对人的关注B.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C.是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结果D.表明英国政治权力下移到公民民主
7 . (商品交易市场中心)1500年突然发生一次大转移,中心从威尼斯转移到安特卫普,然后又在1590-1610年左右转移至阿姆斯特丹01790-1825年伦敦处于领先地位,1929年中心转移到纽约。这一次次大转移
A.导致工业革命的中心不断发生变化
B.源于早期殖民霸主地位更替
C.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D.标志着欧洲传统地位的丧失
8 . 1809年,柏林大学首创研究班的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并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柏林工学院、卡尔斯卢合工艺学院等一批高等专业学院也是这时建立的。由此可知,当时德意志的教育变革
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B.加快了军国主义的扩张步伐
C.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D.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
9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产业和煤炭产业主要向动力源周围聚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产业的分布范囤积聚在铁路周边。由此可知,两次工业革命
A.引起了部分产业链出现断裂
B.改变了社会产业经济结构
C.对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D.推动了经济增长动能模式变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学方面,人类理论知识实现巨大飞跃,“知识就是力量”渐成世人的普遍心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各个阶层都以物质利益为对象而进行生活和生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卢梭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本身,要培养人本身而不是一个社会角色,就必须根据儿童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自然教育,决不能不顾个性,只求共性。此外,他还认为人拥有一个先天的善良本性,但因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善良本性逐渐被“污染”,因此要尽可能杜绝外力对儿童的影响,不让任何外在的情感和观念得以传播,以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当首先是人的教育,而非“角色”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他还指出人不拥有任何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先验本性,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理想教育场所的选择应自觉地融入现实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此外,他还强调合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仅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前提,而不是根本,更不是全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义良《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梭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