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1883年,美国铁路公司把北美划分为4个时区,每个时区内,所有铁路时钟都校准为相同的时间。普通民众很快采用“铁路时间”代替当地的太阳时间,1918年,美国政府以法律确定4个时区为国家标准。这表明(     
A.垄断组织左右国家政策B.美国民众是历史创造者
C.政府放弃自由放任政策D.铁路改变人们时间观念
2 . 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他挥起反托拉斯(Trust,信用同盟,常用来指垄断)大棒一顿猛打,接连解散了牛肉托拉斯、烟草托拉斯等,人送外号“托拉斯爆破手”西奥多·罗斯福旨在(     
A.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B.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C.反对垄断资本控制经济D.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
2024-05-1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6世纪,西欧城市实行宵禁制度,行规也禁止工匠在夜间生产。至18世纪末,工厂劳动突破白天与黑夜的自然界限,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出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夜间生产制度化。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推动社会变迁B.阶级剥削的渐趋加重
C.行会生产管理的放宽D.城市宵禁制度的废除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89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世纪后半期,受铁路建设的影响,运费下降使得美国西部生活和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东部资本、劳动力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西部,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2023-02-14更新 | 1549次组卷 | 2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工人们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读懂各种布告、通知和广告,能够签名、写信或者是阅读一些机械的操作说明。这表明(     
A.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生活水平B.英国国内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C.工人文化水平影响工业化进程D.知识的积累触发了工业革命
2023-01-16更新 | 502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顺迈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据一名垂钓者记载,1852年,他在流经英国毛纺织业城市威克菲尔德的卡尔德河中垂钓,收获了80磅鱼,1853年收获量减少到48磅,1855年则只有14磅,1856~1857年几乎一无所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英国(     
A.普通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B.养殖行业生产日益走向衰退
C.工业迅速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D.国民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
10 . 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与其他机器的改进弥补了体力的差异,妇女和儿童被大量雇用从事生产劳动,成年男性成了产业后备军,男性劳动力因失去了他们的力量型优势而贬值。同时,工厂中的工人为了与失业工人竞争,不得不接受微薄的工资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由此可见,工业革命(     
A.彻底改变了传统家庭道德观B.导致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C.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