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这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军事)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二战时期巨大的军事需求刺激了世界(军事)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二战后,军用航空订货锐减,同时飞机由活塞动力向喷气动力跨越。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美国飞机工业在1960年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整合,重要飞机制造业企业从26家合并成为4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摘编自赵长辉、段洪伟《从莱特兄弟突破到跨国整合——飞机制造业百年简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航空事业的探索。1951年,我国派代表前往苏联,以寻求其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支持,中央也为航空事业筹集了一笔外汇,几个月后,航空工业局正式成立,我国航空事业正式起航。1953-1957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多种型号的飞机后开始了仿制工作。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出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1973年,中国订购了第一架波音707飞机。同时,美国民用飞机制造公司也提出了和中国联合生产大型客机的提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整个90年代,中国始终未能造出大飞机。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数名专家经过商讨,一致认为研制大飞机迫在眉睫。2006年,在多名专家的推动下,大飞机、载人航天等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于2007年正式获批。201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C919成功首飞,我国航空工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张静波《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辛酸往事:大国崛起,需要真正的“中国制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有何不同,并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工业初期工厂制度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人革命”(工人运动)认识。
3 .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假定棉花由英国本土生产),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改编自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改编自奇波拉《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社会和经济,1000—1700》


(1)概括材料一“生态缓解”中美洲大陆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2)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 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社会现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2月,英国议会通过《A》,使国家权力的中心无可挽回地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1694年,议会通过《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立法机构。

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并规定国王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议会通过均属无效。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市场总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工业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随着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大量集聚,工人的居住区往往是城市中最拥挤、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然而,这种糟糕透顶的房子还不属于自己。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排水沟里流淌的污水也充斥化学污染物的怪味。妇女从受限制中解放出来,她们走出家庭,锻炼她们与人共事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训练她们自尊自强的勇气;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尊敬,成了科学家或社会名流,如(改良)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成了博士,而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理发店学徒出身的阿克莱特成了社会精英。这吸引了各阶层大批有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

——摘编自李宏图、沐涛等《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说出“A”处的文件名称及其作用,并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2024-04-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6 . 现代化是对科学和技术益处的信赖,更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具发展史比人类文明史还长,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所谓工业革命,其实就是把散在的工具汇集成机器,并把它装备到现代工厂之中从事大生产的进程。机器是工业革命的“王后”……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英】哈巴库克·波斯坦主编,王春法等译《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现代工厂”开端的标志。写出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的“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的发明。结合“图景”,概括指出这一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2021-11-09更新 | 1033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和资金的聚集能力,工业革命的最大特色是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要求分工协作,以最大限度的高效率劳动生产,这种特点就赞成了生产资料、劳动力因素等的集中。同时工业化要求的不仅是一家工厂的资料集中,还要求产业规模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下降,尽可能多的获得利润。因此,城市化就是生产要素以及规模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工业革命创造的现代社会与运转方式改造着我们,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现代人。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也是文明的、有教养的、文雅的和繁荣的社会,是一个去暴力化、和平的、平等的社会,人们基于规则来生活。此外,工业革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长。

——改编自李欢锦《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牲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粗布甚至成了工人服装这个名词的同义语,工人被叫做粗布夹克,而工人也这样称呼自己,借以和那些穿呢子的老爷们相区别,而呢子也就成了资产者的标志。在格拉斯哥,每个星期六晚上,至少有3万个工人喝得烂醉。在这个城市里,1830年,每十二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而在1840年,每十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

——摘编自《新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生产成本下降的因素。
(2)“城市化所带来的福祉和祸患同样使人们感到措手不及。”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
2021-02-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