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围绕“英国工业革命”这一探究主题,某同学搜集了下面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13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独占西属美洲殖民地黑奴的贩卖权,从法国手中夺得北美阿卡狄亚、纽芬兰、哈得逊湾一带地方。18世纪中期,英国夺得法国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夺得了西班牙的佛罗里达。18世纪80年代,英国又宣布澳大利亚为其殖民地。

——摘编自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注:英国城市)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材料四   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工具日益专门化,如英国伯明翰的五金工场,可以生产500多种不同形状的锤,以满足各种特殊操作工序之需。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五   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以及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贵族阶级、一个不太有知识的高原人和爱尔兰人的广大基层、和低劣的、不太清洁的居住条件的传统汇合在一起,已使格拉斯哥区域随着新经济力量的解放和扩大其作用而一变再变,已使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在那里继续争荣并茂成为势所必然。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1)材料一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须的吗?请说明理由?
(2)请具体说明材料二、三、四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该主题进行了研究?
(3)如何理解材料五中“新工业文明的最好和最坏产物……争荣并茂”这句话
2 . 史事的面相

某教师为学生作有关“工业革命”的专题讲座首先,教师出示史料一: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恩格斯《反杜林论》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教师提问:根据史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的面相。
学生回答:        

接着,教师出示了史料二: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教师提问:通过这则追加的史料,还可以看到“工业革命”的哪一面相?
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又出示了史料三:

“城市的这一边住着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英国及爱尔兰游记》


(3)教师提问:这则史料可与上述哪则史料相佐证?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4)教师启发:综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工业革命”的面相,并从论证的角度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2021-05-03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5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3 . 下图作为史料,可以反映
A.资本主义贫富分化B.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工业革命影响深刻
2021-09-2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22章蒸汽时代
4 . 19世纪70年代后,法国许多经销商对印象派画家进行赞助,同时获得作品销售权;他们还支持艺术评论家讨论印象派艺术,使印象派画作从“不是历史、宗教画,未经官方沙龙认可就没有价值”到引领市场和审美。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A.大众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B.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确立
C.社会经济科技的时代变革D.艺术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2024-03-21更新 | 322次组卷 | 7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串讲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遗产是指建筑群与机器、工场和工厂、矿山与处理提炼、能源、交通等具有历史、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遗址。它起源于1950年代英国的“工业考古”。1975年,欧美等国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1995年以来,工业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以下为截止到2010年世界工业遗产的统计情况。

材料一   世界工业遗产登录时间分布图

材料二   世界工业遗产各洲产业分布表

——摘编自崔卫华《世界工业遗产的地理、产业分布及价值特征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世界工业遗产的时空及产业分布特征,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2024-02-04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1860—1870年间,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增加了10.1%,其中西部增加了102.9%;至1880年,美国全国此项价值增加了50.1%,西部增加了92.2%。这表明当时(     
A.农业技术投资居于各行业首位B.西部经济发展超过东部地区
C.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D.技术革新加速美国西部开发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博物馆收藏的历史珍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1

2

   3

4

宋代海船残体。现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斯蒂芬森1814年设计建造的“火箭”号蒸汽机车。现存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者1号”,1903年成功试飞。现存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国于2003年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收藏品,围绕所选藏品的历史价值,拟定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9-0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二部分提升训练6金融发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大事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摘自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材料二 马克思曾说:“直接奴隶制是资产阶级工业的基础。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没有棉花现代工业就不可设想。奴隶制使殖民地具有了价值,殖民地造成了世界贸易,而世界贸易是大机器工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材料三 2021年3月在联合国“奴隶制和跨大西洋贩卖奴隶行为受害者国际纪念日”活动中,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跨大西洋贩卖奴隶行为建立并维持了一套存在了400多年的剥削体制,彻底摧毁了受奴役群体的经济,却巩固了殖民主义,以受奴役群体的生命为代价,却让许多受益者成功敛财”。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奴隶贸易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奴隶贸易的看法。
2023-10-07更新 | 7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匠”一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逸周书·文传解》中记载:“山林以逐其材,工匠以为其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管子·立政》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考工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器物制造的标准尺寸和技术要求,书中从零件制造、工艺应用、材料选择、规格要求以及成品检验等环节都进行了详尽叙述……被封建统治者、士大夫、官吏文人所鄙视的科学技术终究要发展,但是只能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依靠匠人经验的缓慢积累而自发地发展。崇德尚贤、德艺兼修也成为中国古代工匠砥砺技艺、修身养性的专业职责与精神追求。

——摘编自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追求》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德国最初在制造业上采取偷师、模仿英法制造业的方式,假冒伪劣现象严重。1887年,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带有侮辱性地规定,所有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19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在深刻反思的情况下开始学习美国,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研究。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工匠精神产生及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近代德国工匠精神的共同价值追求。
10 . 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英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生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348000吨和16251213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
2023-08-15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