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与近代中国李鸿章(18231901),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

通过对与其相关的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李鸿章。下表是近现代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中国轮船招商局》(《申报》第218721129日)
史料3《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史料4《李文忠公全集》吴汝纶,金陵书局1908
史料5《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6《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1)阅读材料,将上表中的文献史料分类,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李鸿章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2024-05-14更新 | 174次组卷 | 3卷引用:押第18题 中国近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2 . 周公形象的变迁

材料:

周朝禽匪(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战国《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贾谊在《新书·礼容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
2024-04-18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押第17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时)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整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图1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刊于1938年1月

   

图2游击
刊于1938年5月

   

图3边区政府民主普选妇女投票情形
刊于1940年2月

——摘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论据?说说你的看法。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
4 . 后世学者在研究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两种叙史的方法——“互见(现)法”和“迭见(现)法”。互见法是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如:某人物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事,却记载或详载于他人传记。这种叙述方法在《项羽本纪》等篇目中较为典型。

材料一   《史记学概要》中指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称帝后与诸臣讨论何以得天下时,大臣王陵等人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后曾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材料三   朱东润在《<史记>及史家的传叙》中指出:在史家的著作里,……若干人必然有若干共同的事迹,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在(各自的)本传里叙述,那么必然有若干的重复或雷同。……(若用互见法)就可以节省笔墨。

材料四   张大可的《司马迁怎样塑造历史人物》认为:既要选择和集中材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之真,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来统一二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材料五   朱自清所著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评述:《史记》互见的体例,……又常用来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认为某历史人物该褒,便在关于其人的篇章里,专叙其人的长处,……遇到该褒的人确有短处,无可讳言,……便也用“互见”的办法。

《史记》中的迭见法是指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

材料六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霸),不亦宜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举行了周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僭端见矣。

——《史记·六国年表》

孔子布衣,(逝后)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1)《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断代史D.编年体通史

(2)《史记》体例,本纪叙天子,世家叙诸侯,列传写人臣,等级森严。但司马迁却破格将未曾称帝的项羽列入本纪,这总体上是对项羽(     
A.历史地位的肯定B.未曾称帝的失望C.行为乖张的讽刺D.地位出身的贬低

(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司马迁如何运用“互见法”来描述项羽?
(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述项羽的原因。
(5)“三家分晋”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两个时期是(   
A.西周与东周     B.春秋与战国C.三国与西晋D.西晋与东晋

(6)从表中四例归纳,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有何共同特征?
(7)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其怎样著史意图?
(8)司马迁以互见法、迭见法叙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试说明之。
2024-04-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3 史料分析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止。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运河主权。

材料二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摘编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2024-03-29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07 史料价值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10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1、图2、图3),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在研究新中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史料价值。
2024-03-29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大题07 史料价值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一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该壁画(     

A.内容虚构,不具有史料价值B.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
C.内容真实,能反映历史事实D.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
2024-03-29更新 | 258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8 . 中华传统服饰与纹样

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带领观众跨越汉、唐、宋、明四个时代,一览中华文化的传统服饰、纹样之美。

材料一:出自楼兰的长乐明光云山瑞兽锦,亮丽又大气;唐代丝绸服饰花团锦簇,原型参考自敦煌莫高窟9窟供养人壁画;宋代的审美婉约优雅,色调清新淡雅;明代的纹样特别讲究,暗蕴其中的吉祥祝福。

                    ——据李雨心《春晚<年锦>何以惊艳全网?》,有改动

(1)以下对《年锦》主创选择汉、唐、宋、明这四个朝代的服饰以及纹样进行主题展示的原因推测,合理的有(     )(双选题)
A.四朝的历史延续时间长、文化鼎盛
B.四朝的文献与实物史料最为丰富
C.四朝的服饰纹样特色鲜明、样式丰富
D.四朝的服饰纹样非常讲究、亮丽大气

(2)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服饰以及纹样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

——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公元842年(日本平安时代),日本仁明天皇下诏:“男女衣服皆依唐。”

——马兴国:《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

材料四:

图一《大明会典》正德六年(1511年)所描绘的狮子补

图二 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末到清末)的狮子蛮绘袍

图片为武官一品、二品合用花样,当中的狮子单独蹲坐呈回首状态,头部鬃毛为螺旋状,尾部上扬,由细密线条排列形成叶子形,并在靠近根部处加以螺旋装饰。

从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唐至宋代)的卷云、独狮直立式造型,发展为单一纹样主题。外观造型上与明朝狮子补有相似之处,皆创造出带有圆圈和漩涡装饰的狮子图案,头颈部毛发茂密,尾巴蓬松宽大。


(3)根据以上材料,服饰以及纹样可以用来研究哪些历史细节(     )(双选)
A.居住环境B.审美情趣C.法律状况D.对外交往

(4)综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中国传统服饰与纹样的价值。
2024-03-28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图片信息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后骞与其属亡乡月氏,至大宛。时大月氏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史料二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佛陀,原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教。

——[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总护西域三十六国。有汉一代,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域都护有20余人,以东汉的班超最为著名,汉和帝称赞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除西域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外,西域地方事务由汉朝册封的西域诸国君长具体管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这些地方官员达376人,“皆佩汉印绶”。自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设置机构行使管辖权,如东汉的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元代的行省制、清代的伊犁将军等。1884年,清朝政府批准新疆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实现政治体制的划一。在西域都护府的管护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架起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陆上桥梁,惠泽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王珍《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管护西域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24-03-22更新 | 151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5 中国古代史(5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024·吉林·模拟预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党的建设上,古田会议开辟了思想建党这一独特道路……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了新党员入党的条件,具体规范发展新党员的方法和程序,以严格的组织把住党员质量关……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党组织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范围,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红军组织中担负着红军政治领导的作用,决议提出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使党的组织确实成为“领导中枢”……古田会议决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要求红军必须担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等任务,规定了红军政治工作和政治机关的重要地位,规定红军处理内外关系的准则,提出要加强对官兵的纪律教育,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等。

——改编自窦道琴《古田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兵役制发展(部分)

1978年大量技术含量较高的国产武器装备部队,许多关键技术岗位的士兵因服役期较短而很难胜任工作,军队建设和国防需要与1955年以来实行的义务兵役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央军委规定:义务兵超期服役满5年后可申请改为志愿兵,服役期“为12年至20年”。
1998年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专业技术兵比重大幅提高,兵役制度的现代化势在必行。第三部《兵役法》颁布,规定:“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
2008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大专以上毕业生不易找到稳定工作。中央军委在冬季征兵命令中明确,兵员征集对象主体调整为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田会议的内容,并分析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中国兵役制度调整的意义。
2024-03-18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押第19题 中国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