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772年开始,英国连续发表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命令,而这项禁令主要是由英国 海军执行的。据统计,在1825—1865年间,海军巡逻队共捕捉贩奴船1287艘,释放黑奴达 13万人左右。

——摘编自张天、时春荣《英国工业革命与海军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海军部分年份海军实力统计

项 目
年份
总吨位舰船数量
1882712126159
1890892361254
18991265969472

注:1870年时,英国海军总吨位数相当于当时法、德、意、奥、俄五国海军总和的63%,1890 年时,这个比例上升到67.5%。

——摘编自[英]巴那比《英国水师考》等

材料三 1933年底世界主要国家各类舰艇数统计

单位:艘

战列舰航空母舰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潜艇
英国156192814855
美国153151017483
日本9418199455
意大利407139160

——摘编自[苏]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对材料一中历史现象的成因进行合理分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英国海军军费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从原因角度对此结论进行说明。
2024-05-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财富急剧上升,妇女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女权主义思想感染下,面对妇女无权的社会现实,中产阶级妇女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并广泛参与到当时的女权运动中。作为中产阶级的知识女性,她们大多受过教育,对英国自由主义的传统了解较深,广泛参与19世纪的激进运动则使她们积累了许多政治斗争的经验,获得了最初的政治参与经验,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和她们的女儿都成了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积极分子。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在为全体女性争取婚姻生活权、工作权、受教育权和财产权斗争中充当着主角。她们的维权和参政活动改善了妇女自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重塑了妇女在资本主义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定位,建构了妇女自我意识觉醒发展的新内涵,并由此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摘编自杨帆《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维权与参政活动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动员一切力量支援抗战,倡导形成妇女抗日统一战线。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总会成立后,便积极动员和组织根据地妇女群众。山东妇救总会开展妇女工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在妇女生产运动中,通过建立纺织合作社、设立妇女工厂、开设纺织局和奖励劳动模范等形式开展工作。在开展妇女教育工作中,能够通过冬学、识字班、夜校、农村俱乐部等方式动员妇女,实现女性的解放。山东妇救总会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的,只要有根据地,就要将妇女联合起来建立妇救会,妇救会由我党的妇女干部领导。在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慰劳部队、除奸反顽等方面做出了大量贡献,这些都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摘编自张晓琳《抗战时期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总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维权与参政活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总会的特点和贡献。
2024-04-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福建厦门·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70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座城市的人口为582.6万,1851年达2087.9万。1701年,北部和西北部在总人口中占43.5%,伦敦和南部占56.5%,1831年,北都和西北部49.9%,伦敦和南部50.1%。就人口的流向看,1696.英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34,而到1831年时,全国从事农业人数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30%。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642年英国成年男子的识字率仅为三分之一、到了1840年时,达到了三分之二、妇女的识字率也达到50%。同时,国家开始干预和兴办教育,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很多实用学科进入大学课堂,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

——摘编自马建康《工业革命对英国国民教育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晚期英国国民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3)列举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发明,并指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2024-01-10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又被称为“白金”、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       印度、美洲、非洲局部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非洲东部。16世纪,哥伦布和达·伽马的成功探索,使棉花贸易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欧洲的棉花产业衰落。17世纪初,印度纺织品的贸易落入英国人手中。欧洲商人受益于欧洲国家对越来越广的印度领土的政治控制,强迫纺织工人以低价为他们的公司工作,同时垄断市场,从贸易者逐渐变成了统治者。

珍妃纺纱机问世之后,家庭纺织作坊被摧毁,人们被迫进工厂谋生。新棉花帝国的劳工队伍包括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劳工、欧洲和北美纺织厂的工区的各式劳工。在此过程中,英国在全球棉纺织业生产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强化。美国废除奴隶制后,英国不能再依靠北美的奴隶生产棉花,因此印度、埃及村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棉花种植区,并成为其棉纺织品消费市场。当无产阶级觉醒之后,他们组织起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产环境。20世纪20年代印度圣雄甘地发起“手纺车”运动,抵制洋布,唤起民族意识。如今,西方的棉花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中国、印度等国成为全球棉花生产和制造的中心。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通广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3-07-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311月,巴拿马在美国军舰保护下策划革命,脱离哥伦比亚,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夺取巴拿马运河开凿权,于1904年成立地峡运河委员会,开始修建巴拿马运河。1914年秋,巴拿马运河工程完工。19148月,第一艘轮船通过巴拿马运河。经过长期谈判,美国和巴拿马共和国于1955年签订相关协议,美国将运河区的租金由每年43万美元提高到193万美元,将更多的土地交还当地政府,并为巴拿马民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规定不分国籍的所有运河区雇员享有相同基本工资的原则。19779月,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承认巴拿马对其所有领土拥有主权。根据该条约规定,美国保留运河运营权,并在条约期间行使其防卫的主要责任。

——摘编自罗衍军、王蕊玉《美国巴拿马运河政策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拿马运河修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巴拿马运河主权变迁作出合理解释。
2023-06-04更新 | 153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英国纺织业快速成长,但工厂里照明的蜡烛和鲸油灯常引发火灾。英国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导致鲸油价格飞涨。1806年50盏煤气灯在曼彻斯特的工厂里安装完毕,新照明设施不仅安全,而且更为廉价。其后,企业家温莎又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煤气灯,并改进了煤气制造和输送装置。他还四处游说,募资成立一家全国性的照明公司以大规模推广煤气灯。1820年英国的主要城镇都装上了新灯,1823年全国共铺设300英里供气干线,夜晚的街道立即变得安全了。有了煤气灯,工厂在晚上也能继续运转。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学习,夜校应运而生。大家在晚上也能出门参加社交活动,伦敦那些伟大的俱乐部开始崭露头角。

——摘编自[英]詹姆斯·伯克《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煤气灯问世并得以推广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煤气灯的发明给英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对于人类伟大的贡献,是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之前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全部劳动成果。工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工业革命可以使工业因素渗透到几乎一切领域,使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工业化”。人类伟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至于人类任何杰出想象力的实现,都要以工业为基础和手段。工业革命也是人类伟大的民生事业。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进入有史以来安全、清洁、长寿的时代。当然,工业革命也具有毁灭性,不仅是熊彼特所说的技术创新的“创造性毁灭”,而且可能是战争的毁灭和环境生态的毁灭,即战争工业化和环境工业化。总之,工业革命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展现的伟大的历史成就和影响深远的发展飞跃。

——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根据材料,围绕“工业革命”提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3-02-09更新 | 293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年间政府组织规模空前的大移民,燃料消耗量必然猛增。金元以降历代政权定都处在华北范围之内的北京,这对华北地区所造成的燃料压力自然也更为巨大,北京城及其周围地区一直生活着大量的军人、官僚、皇族等,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柴薪。永乐时期华北等地每年都生产大量砖瓦供应官府,冶炼金属也需要大量柴薪。华北民居的炕是家庭吃饭、交流的地方,加热面积过大所消耗的柴薪也会很多,对于天然植被稀少燃料匮乏的华北地区无异于雪上加霜。

——摘编自赵九洲《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

材料二   美国早期能源结构以有机植物型能源为主,煤炭产量稀少,大部分需由正处于能源蓬勃转型中的英格兰进口。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铁路的建成和蒸汽机车的使用,内地煤炭得以用廉价、便捷的方式进行跨区域配给,使得东北部工业区的煤炭供给日渐充足。仅过了30余年,美国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便已完成。1861年时,宾州帝井和菲利浦油井的日产量合计达到6500桶,当时“足以满足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在石油快速提升其在能源结构中地位的同时,美国也开启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天然气钻井开采活动广泛开展,美国城市家庭中开始集中使用燃气,工业亦在制造和加工环节中利用天然气。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明代北方出现能源危机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内妨碍经济发展的旧政策法规逐渐消除,但在对外贸易中,小皮特等多届政府未革除重商主义,如对粮食等数百种进口物品征收高关税。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不久又废除了《航海条例》,且对大多数商品取消关税。英国成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大国,确立了经济自由主义。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末起,英国积极推动帝国内部的特惠贸易措施。最早采取的优惠形式是,殖民地单方面降低对英国出口的关税,到一战时,迫于殖民地的压力,英国开始给予互惠安排。1915年通过的"马克科纳关税"和一战后颁布的"产业保护关税"都歧视帝国外的贸易。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材料三   1937年,英局乌干达殖民当局为发展近代纺织业而申请关税保护时,英国殖民事务部一位助理部长居然认为,"东非人的食指和大拇指太大、太笨拙,无法操作棉纺织机器"。在英国政府眼里,殖民地的任何工业化都是"不公平竞争",从鞋类到啤酒的英国生产商也向政府“写去愤怒的信函,要求获得针对殖民地‘不公平’竞争的保护”。

——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一反保守主义的稳重传统,态势激进,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和"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中“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内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新内涵,并简评其作用。
2023-01-12更新 | 199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