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5项颇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CenturiesofFood-MakinginNewYork)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世界食品(物种)交流进程中得出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以来,即使结婚以后,妇女也还是被告知,不要忘记自己是低贱的,“妻子服从丈夫就像服从上帝一样。丈夫是妻子的上司.就像基督是教会的上司一样。”在多数情况下,妇女处于服从的地位,很难接受教育,传统的厌女症思想全面贬低女性人格……甚至有的法律规定男人可以打他的妻子,从头到脚,都可以鞭打。

1718世纪的荷兰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关系现在是慈爱的而不是权威性的控制。当时的一些结婚肖像显示了夫妻双方放松的、不拘礼节的态度,包括亲切的眼神、相互的拥抱等等

——摘编自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这场革命对妇女总的影响是迫使妇女走出过去她们以此为生的家庭经济,主要的工作场所从家庭转移到了工厂和车间,女工作为工薪一族成为金钱经济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社会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一些人开始质疑婚姻要求她们顺从丈夫和孩子的假设,结果出现了女杈主义运动,妇女要求平等权利,要求精神独立,夫妻平等、教育平等、婚姻自主、新的生育观、争取民主权利等女权意识萌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指出中世纪到近代妇女社会地位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 . 日记作为当事人内心独白的记载,对于认识和研究某历史事件的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瑞士企业家费希尔在1814年和1851年造访伦敦与英国工业区的所记载日记(部分) :

1814年8月22日  “我在伦敦的第一天就学到了很多我想要知道的东西,我发现在整个英格兰只有3家工厂能够生产坩埚钢,而其过程是保密的,我有一个机会检验机器的细节而我抓住了它。”
1814年8月28日参观瓦特工厂后  “很令我惊喜的是,瓦特先生领着我参观了他的索霍工厂里专门造蒸汽机的部门。……在铁屋和其他的建筑里,6~50马力的蒸汽机工作着。它们安静、有序而高效地干着分配给它们的活儿——建造它们是人类全部创造性的体现。”
1851年参观水晶宫后  “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够从人类各民族中征集来这么多精彩的手工与工业制造品,它们来自最文明与最原始的族群。”
1851年写给瑞士自然历史协会的信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
4 . 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史中重大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它已经在西欧的制造生产领域里取得了统治地位。而英国的手工工场是18世纪欧洲最先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企业,因此,英国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中率先迈开步伐,是不足为怪的。首先,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为机器的使用创造了条件。……其次在英国的手工工场里,集中了一批技术热练的工人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最后,英国工业革命前夕,手工工场的高级形式——集中的手工工场规模已经很大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现代工厂制度起源于18世纪后1/3时段的英格兰。世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它的影响,它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成果,因而大可以将它比作一场革命,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很少有政治革命会产生如此深远地影响。

——(英)蒂莫西布菜宁《追逐荣耀1648-18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的技术条件,并从技术因素的角度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者的显著特点。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现代工厂制度的起源”和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城市建筑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生活环境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6 .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罗伯特 · 艾伦认为,英格兰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并首先发展出一套节省人力而使用能源的科技,是因为其要素价格的组合十分奇特,实际工资普遍高而能源成本却相对较低,人力成本比燃料成本高,是英国燃料替代人力的强有力诱因 …… 黑死病使人口急剧减少,牧场扩大,长绒羊毛制品的到发展。王国斌的观点也是以相对价格要素作为支柱,但他认为是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分裂成许多互相敌对的国家。连绵的战争造成农村的不稳定,迫使手工业迁入设防的城市,食品需输入及城市地租导致高地租,而资本价格低却因为城市集中资产者而相对较低。

——钱乘旦《英国史新探: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欧洲和北美轻而易举地实现工业革命,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许多与英格兰社会相同的社会和文化模式 ……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

——卡洛 ·M ·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 ,概括罗伯特和王国斌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将工业革命视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的主要理由。
7 .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材料一   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殖民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   印度民族主义者最大的不满就是英国统治造成的贫困,英国为了掠夺印度的农业资源并以印度作为英国商品出口市场,阻碍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与此观点相反,经济史学家莫里斯·D·莫里斯认为,印度之所以没有产生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因为19世纪的印度还不具备资本、市场和政治基础等先决条件,这种观点颇具说服力。大多数经济决策是由印度及外国的私人资本家作出的,他们投资于回报率最高的地方,通常是贸易而不是工业。他们的兴趣不在解决贫困上,政府本身对经济采取不干涉政策。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史》


(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结合历史背景,简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印度贫困原因的两种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2023-04-07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货币是反映经济状况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前期,蜀地流通以铁钱为主,这使得从事长途贸易和大宗贸易的商人为货币的支付而烦恼。11世纪初,成都16户富商联保发行了一种可以兑换铁钱的凭证——交子。它的形制规范,用统一纸张制作,并制作了特殊记号以防止假冒,任何人都能凭这张纸在参与联保的任意一家商户及其分铺换取纸上所注明的铁钱。从此交子逐渐在蜀地流通开来。

——摘编自何一民等《成都简史》

材料二   到了1859年,随着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的日渐繁荣,黄金的年均产量达到了275吨,是18世纪年均产量的10倍。按照这样的速度,10年内的黄金产量相当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至1848年整个356年间的所有黄金产量。尽管关于黄金大幅增加和物价上扬的警告不绝于耳,但除了19世纪末很短的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并未发生,这一点和16世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美)伯恩斯坦《黄金简史》

材料三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国会具有“铸造货币,调议其价值,厘定外币价值以及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权力,“各州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货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1792年《铸币法》规定1美元=371.25格令纯银,与在当地流通的西班牙银元同重。……二战后特殊的国际环境下,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了黄金支持与赎回功能。

——摘自张兴胜《美元的历史与“道义”》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概括宋代交子在蜀地得以流通的原因,并指出货币使商业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为什么16世纪的欧洲会发生剧烈的通货膨胀?分析19世纪后半期此种现象基本没在欧美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宪法条款体现了美国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黄金支持与赎回功能”的国际货币体系名称及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圣多明各,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长达一个世纪;当时有句俗话是糖是讲葡萄牙语的

材料二 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甘蒸种植和糖的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地,甘蔗就这样成为国际性作物。作为欧非美三角贸易的组成部分,蔗糖贸易见证了全球化平期的苦难历程。

材料三 从历史角度来说,甘蔗园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它结合了原始的劳动力和现代资本,并采用近代工厂生产线的管理模式,不同分工的奴隶必须严守纪律,依靠先进的提炼技术和机械设备;特别是生产蔗糖需要使用滚轴式碾轧机来压榨甘蔗,可以更有效率地榨出汁液。此外,为了制造蔗糖而研发的机械由风力、水力或牲口驱动,这是当时最复杂也最昂贵的工业科技,它预示了后来用于纺织,钢铁、机械加工和造纸工业的机器发展趋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君立《新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糖是讲葡萄牙语”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甘蔗成为国际性作物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简释大西洋“三角贸易”。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一问作答:①甘蔗园并不能称为资本主义,结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予以阐释说明。②指出甘蔗园与近代工厂在管理模式上的相近之处。
10 . [近现代西方职业教育]

材料一   路易十四时期,重商主义思想萌发,重商思想与教会强权在碰撞中开始法国职业教育世俗化的主进程。在国家的重视下,培养制造业工人被视为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军事教育、工艺和高职院校相继出现。1791年颁布《塔列兰法案》规定,以学区为单位设立中等教育机构,一方面进行普通教育,另一方面教授为生活做准备的职业科目。.1792年孔多赛提出取消宗教课程,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外,也应学习技能,例如测量土地、农业、手工业等。1880年颁布《关于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补习学校的法律》将徒工手工学校划归国家初等学校,由教育部、商业部共同管辖,管辖方式为财政补助。

——摘编自潘雅《法国职业教育世俗化:历史演进及特点》

材料二   1933-1934年,职业教育工作者与联邦紧急救援署密切合作,为失业工人提供培训机会。同时,联邦紧急救援署聘请了许多失业的职业教师来培训其他工人。在大萧条期间,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课程包括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再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受场地和设施所限,学校内的职业课程偏向理论和学术型课程;而大萧条期的这些职业培训以快速就业获得薪水而开设的,因此针对性更强,甚至有的是边实际工作,边进行培训,可以更快的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

——摘编自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推动近代法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罗斯福新政时期职业教育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影响。
2023-05-12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