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英国人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方面的巨大潜力。17世纪王公贵族创建英格兰第一个科学社团皇家学会,社会上层慷慨资助科学研究,科学家日益成为一项中产阶级青睐的时量职业。到工业革命来临之际,首都伦敦和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普遍出现兴盛的科学活动,独立科学家巡游各地举办讲座,讲授与工业革命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吸引大批民众参与。民间对科学技术兴趣浓厚,各地爱好者组成读书会;自愿组织逐渐发展成为社团。英国政府认为皇家学会等社团是国家的知识宝库,应给予种种方便,政府的鼓励态度使科技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摘编自赵文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科技社团》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核心工业(化工工业与电力工业)的技术发展更多是由科学家与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工程师们主导的。工程教育在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规模化工工业的发展单靠化学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要有大批掌握严谨的数学、测量、机械以及电力知识,能与化学家合作的工程师——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并非传统的手工艺人和技师可以胜任——这就需要一个社会化的高等教育系统……美国的工程教育自19世纪中期开始快速地发展起来。一批新的大学被成立,如成立于1865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成立于1876年的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等,并开始设立工程类学科,20世纪20年代,由于工业企业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个全国性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网络在美国建立起来。正是这一系列的转变,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封凯栋《发展转型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革命历史经验的讨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科技社团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特点。
2 . 贫困治理

材料一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内容主要包括:缩小救济对象和范围;实施“济贫院检验”和“劣等处置”原则。“济贫院检验”原则旨在使申请救济的穷人到济贫院中接受救助;“劣等处置”原则旨在通过降低救济水平至有工作的劳动者的水平以下,并通过济贫院严格的“监狱式”管理,使被救济者能够勤奋工作以早日走出济贫院实现就业。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描述说:“这个监狱让这些社会的残渣(穷人)都变成了金钱。”

——摘编自王丰《恩格斯对“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80年,中央财政首设“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自此开启了中央政府专项扶贫活动。从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1982年的“一号文件”,核心变化就是总结之前实践经验,给农民发明的“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户口”,使之有了合法的身份和户籍。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张瑞敏《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颁布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反贫困事业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1848年)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促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经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1857).说:“资....要力求摧毁交往及交换得以进行的地方限制,争夺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从经济.上把本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的机会”,“控制经济信 息的,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得到王公俸禄般的薪水;特别是贫穷国家成千上万的工人有机会过上体面的生活”。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财富的两极化,生产过剩,最后把世界各国都卷进经济危机中去。具有全球观念的少数精英人物和坚持民族主义的广大民众之间将出现冲突。

——摘编 自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才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英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煮盐、玻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森林资源消耗殆尽,木柴价格猛涨,引发了“柴薪能源危机”,严重制约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转型势在必行。英国人将目光转向了廉价而丰富的煤炭资源。到17世纪中期,英国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资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并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到19世纪,英国基本完成能源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二战后,摆脱化石能源,推动新的能源转型的呼声日渐高涨。20世纪5060年代核能开始兴起,70年代石油危机后,各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极大发展。联合国也于1981年通过了《内罗毕行动纲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政治影响的不断加大,世界各国先后将能源转型提上日程。德国率先在2000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近年来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加快,投资迅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摘编自赵宏图《国际能源转型现状与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早期能源转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能源转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政治经济活动的演进和变化都有周期性.一百年作为时代跨度上的一个“长周期”,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将难以避免地出现重大变革。回顾近现代世界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世纪之变。当这样的大变局开始出现,其影响将是长期和深远的。并必将带来全球权力、财富和利益分配结构的重大变化。这对时处大变局时代的每一个国家和世界来说,都是“危”与“机”同生共存的时刻,也是深化国际格局和体系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性时刻。纵观历史上的多次大变局,均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但首先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方面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是国家间力量在分配最普遍、最根本的途径。工业化进程开启的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带来了国家间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产生了国际权力结构的新变局。这是“大变局”的本质动力。

——摘编自朱锋《“百年大变局”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请你对19~-20世纪的世界“大变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19世纪末英美关系】

材料   1896年起,英国对美国的外交旨在运用战略克制以期弱化同美国之间的地缘竞争。在白令海峡捕鱼权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双方相互协调、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这种“共容”给当时(大英帝国仍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社会带来的福祉,离不开极少数杰出外交家(如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侯爵)或政府首脑(如美国克利夫兰总统)的斡旋,从而使英美两国从冲突螺旋的窘况中平稳退出。

美西战争爆发后,英美之间的“利益共容”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双方的贸易和金融既得利益者成了改善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英国也在美西战争期间对美国表示支持……美西战争爆发时,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不同,英国的公众舆论、国内主要报纸杂志几乎压倒性地支持美国在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行动,大量政治社团向英国政府公开表示支持英美友好,媒体和公众的这些立场也为政府所接受。

英美关系研究存在一种惯性思维,不妨称之为“文化解释论”偏好,即认为英美在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存在亲缘关系,一般不会倾向于兵戎相……凭借大西洋、太平洋之辽阔海城的屏障,颇具贸易大国色彩的“自由主义”美国似乎更容易与英帝国分享“相容利益”,从而有别于德国在欧陆采取的进攻型现实主义崛起路径。

——摘编自赵斌《“利益共容”与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一英美、英德关系(1898-1945年)的历史镜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19世纪末对美国运用战略克制实现“利益共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在19世纪末实现“利益共容”的影响。
7 . 【英国空气污染治理】

材料 据统计,维多利亚时期英国1/4的人口死亡是因为空气污染导致,死亡人数粗略估算是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死亡人口的4至7倍。浓雾遮蔽了城市大量的阳光,阴郁的天气还会导致城市居民出现软骨症、佝偻病、精神疾病等症状。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以及斯特兰德区的新交易大厦都遭遇了毒雾侵蚀,国会大厦在尚未完工前,外观的石头就开始呈现脱落迹象。当时人们认为重工业城市是昆虫黑化的中心,因为烟尘覆盖了这些蛾子所吃的植物。雾霾导致的动物死亡事件在19世纪至20世纪时常出现。此外,雾霾导致绿色植物暗淡无光,甚至叶片大批掉落。

——吴洋卜、风贤《19世纪以来伦敦和曼彻斯特雾霾的治理》

材料二 英格兰主要城市在遭遇了几个世纪雾霾的侵害后,相关法律相继诞生。到了20世纪,一系列针对空气污染的综合性法规相继出台。1938年,英国第一个《绿带法》颁布,正式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地方当局购置伦敦周围土地的权利,以控制工业用地的发展。随着20世纪60年代英国北海油田及气田的开发,石油及天然气成为替代煤炭的新型能源。除了政府机构在中央层面加强控制外,英国民间也成立了一系列社会团体来转变人们对雾霾的认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进入20世纪,英国人已经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测量雾的浓度,同时运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一套标准设备来测量空气中粉尘的含量。1965年,英国成立了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专门对英国的空气、水体、土壤等方面的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吴洋卜、风贤《19世纪以来伦敦和曼彻斯特雾霾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雾霾的危害,并分析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雾罗治理的措施及对中国环境治理的借鉴意义。
2021-08-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主题:英国工业革命与近代化】

材料



(1)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的英国具有的历史特征。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的崛起带来的世界影响。
2021-07-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英国城市化与粮食危机】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许多曼彻斯特工人来自邻近周边诸郡,这些移民大多是被高工资吸引而来,曼彻斯特为代表的英国粮食问题日益突出。英国政府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以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不仅保障了工业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粮食需求,为曼彻斯特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英国大规模议会圈地的进行,使荒地得以开垦,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813年的英国爆发了粮食危机,直接促使了《谷物法》的出台,《谷物法》的出台使英国暂时渡过了粮食危机。但是19世纪30年代末的工业萧条又一次导致粮价的波动和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于是在1846年《谷物法》遭到废除。《谷物法》的废除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使英国走上自由贸易的道路。 谷物法废除之后英国进口国外市场小麦的数量大量增加。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英国的农业者们致力于改良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升了英国的农业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国内的粮食供应,从而促使工业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赵博文《浅谈英国1813年粮食危机与<谷物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021-06-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英镑地位的兴衰

材料一   为了纪念工业革命的成就,英格兰银行将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帮助他完成商业化的企业家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印制在最新版的50英镑面值的纸币上。正是他们合作下的蒸汽动力,推动着英镑走向世界。1860-1914年,全球贸易的60%以英镑标价和结算。1913年末,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超过50%是英镑。英镑成为第一个贴着一国标签却又可以在世界上流通的主权货币。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货币》

材料二   19317月开始,英镑兑换黄金达到了高潮,而外贸赤字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向外支付更多的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反过来又动摇了人们对英镑的信心。1931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不再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并且禁止黄金出口。

——摘编自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英镑的世界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2)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进行合理解释。
2021-05-21更新 | 18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1届高三5月供题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