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喀秋莎》,1941年7月苏联近卫第三师奔赴前线,一所学校的女生们为他们唱起了这首苏联民歌。一个月后该师全体殉国,更多的师团唱着《喀秋莎》走向前线,终于赢得胜利。这一战役(       
A.帮助英法盟军顺利撤退B.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D.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2 .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殖民在给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动力的同时,严重冲击了被殖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政治上,殖民地国家全部或部分失去了主权,忍受着外来的统治;在经济上,殖民地在失去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资源的同时,还被强迫实行单一经济制度,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稿》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最终结果各不相同……而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只获得了宪法上的适度让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后蓬勃兴起,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构建了全球现代文明。

——摘编自余伟民等《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在政治、经济上带来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浪潮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列举埃及、墨西哥“获得了宪法上的适度让步”的代表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采取的最主要的斗争方式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有何影响?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下图所示为英国政府于1915年发行的一幅海报,题为“英国妇女:去前线吧”。海报中年迈的母亲、妻子和幼小的孩子透过窗户,望着正在奔赴前线作战的英国男兵们。该海报意在(   
A.说明妇女因战争广泛参与社会活动B.揭露战争对英国带来的伤害
C.讽刺英国社会对战争漠不关心的态度D.激发男子积极入伍参加战争
2023-03-11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英法与波兰曾定有盟约,保证波兰的独立。191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但从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英法联军与德军隔壕相峙,却没有采取过重大军事行动。驻法英军到1939年12月才阵亡一人。这一战争史上的奇怪现象,被叫做“静坐战”。由此推断,“静坐战”(     
A.阻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B.表明了英法政府爱好和平的决心
C.助推了德国扩大侵略战争的进程D.保存了英法两国政府的既得利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其中有超8万人来自山东,他们挖战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线流血拼杀,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华工入欧(     
A.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B.表明中国已经加入协约国集团
C.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D.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
6 .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已经有民族独立的愿望和行动。
(2)一战客观上将____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2022-08-29更新 | 55次组卷 | 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讲)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判断题 | 较易(0.85) |
7 . 国际联盟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有效制裁侵略行为;(     
2022-08-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8 . 1931年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作人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提出“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技术”的口号,号召“向所有的人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使自己成为专家、能手”。这(     
A.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形成
C.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2022-08-14更新 | 714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17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9 . 1921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从10家增加到了50家。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俄罗斯人喝到了自己酿造了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废除农奴制的改革B.十月革命的爆发
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D.推行新经济政策
2022-07-16更新 | 311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过习题】-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下)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开始推行的工业国有化经1918628日的立法得以扩大。私营企业最终几乎销声匿迹。国家还推行了义务劳动制度。私人贸易不断受到打压,并被配额制度和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国家配给制所替代。1918219日,国家宣布土地为国家财产,只有自耕农有资格使用土地。然而,农民们对向政府提供粮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因为在国家经济崩溃的情况下还要把所产粮食优先供应国家,而农民的生产得不到许多回报。迫于内战及供应红军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压力,当局最终颁布粮食征收令,这实际上是命令农民把所有收成都上交国家,只留下保证他们自己生存和来年播种的最低数量。当农民抵制政府的粮食征收时,强制征用就成了家常便饭。但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入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

材料二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共产党的统治的确生存了下来。为恢复一个完全精疲力竭、遭到破坏,正处于饥饿中的国家,苏俄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从1921年延续到1928年,直至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不过,总体来看,苏维埃政府在其政策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连续性并明智而坚定地追求其既定的目标,而不是改变其目标,正如对共产党统治的头十年的简短论述所表明的那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八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实施的目的,并对该政策予以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这句话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