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人们都在为了市场销售而努力生产”。他们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抬进纺织厂。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于是政府顺水推舟,沿用旧制度,应付新问题。假如说土地兼并与新教伦理为英国打下工业化的基础,那么“亦商亦战的海上力量”则是其腾飞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英国工业经济,是从其与欠发达世界的商业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后的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也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工业化改变了英国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摩擦、矛盾时有出现,并面临着经济封锁等联合敌对行动。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富农阶层和耐普曼阶层(资本主义分子)逐渐崛起,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1926 年起,苏联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发行“工业化公债”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满足工业化的粮食供应和资本积累。工业化开始后,苏联一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一面着手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最终形成“部——总管理局——企业”的部门管理体制。在13年的工业化期间,苏联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同时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2024-06-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襄汾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图是1937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苏联展馆的双人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该作品(       
A.反映苏联女性地位得到普遍提高B.建构起官方政治理念的艺术符号
C.体现新经济政策实施时的精神面貌D.重现农业集体化时农民的劳动热情
3 . 如表所示是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境外投资的现价总值(单位:百万美元。按当期汇率折算)。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欧洲西海岸国家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英国11298254368228732373
法国525038611588301023
德国29791000905238476
美国709900164924613
其他33776329961913779
合计1344411172839061004664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扩张的新方式B.欧美是列强资本输出的重点区域
C.资本输出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1年的《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在谈及一战的原因时,既不提法国的复仇,也不提德国的军国主义,提出“在1914年,法国的政治策略不是由试图发动一场向德国复仇的战争所决定的”,而“德国的战争策略也不旨在挑起一场欧洲战争”。此协议(     
A.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B.消除了法德两国和解的障碍
C.推脱了两国发动战争的责任D.违背了史学求真求实的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9年6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德国赔款问题发表评论说:“战后赔款本来应该是他们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议题,而他们把赔款作为一个神学问题、政治议题和选举手段来解决⋯⋯恰恰漏掉了他们所掌握的各国经济未来这一角度。”这表明凯恩斯(     
A.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维持欧洲均势B.认同外交应该优先考虑本民族利益
C.主张从全球化的视角考虑德国问题D.认为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相互依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和约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     
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
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工业战,毒气、机关枪、带刺铁丝网、铲子、罐装食品、制服和靴子等都从欧洲的工厂流出,有助于形成战争独特的风格。工业化使政府在这次冲突中能够大规模地调动士兵,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1915年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粮食库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摘编自布赖恩·莱瓦克《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材料二   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力避免英法继续与德国为敌。但显然他是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凡尔赛条约》的赔偿条款极其苛刻,战败国只能吞下满腹苦涩……日本获准接管德国自1914年起占领的中国领土,这也导致属于“特殊利益国家”的中国拒绝接受和谈结果。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因而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摘编自韦斯特威尔《一战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社会转型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条约》对后世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3-05-03更新 | 537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A.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
C.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
2023-05-01更新 | 1132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世纪,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东方世界是世界历史的起点,而“西方绝对是历史的终点”。1918年西方学界出现了“西方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声音。这一转变是由于(     
A.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传统国际秩序B.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方向
C.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D.战争引发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4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1925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