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是俄国《新讽刺园地》杂志1917年5月刊登的以“民主共和国万岁!”为口号的漫画《他知道》。漫画中一位衣冠楚楚、看起来有些富态的绅士,站在工人旁边滔滔不绝地说:“兄弟,你为什么需要8小时的空闲时间?你的文化程度还不可以像我一样享受时间。”作者没在画中给出工人的答复,但在漫画的标题中写道:“他知道。”此作品反映出俄国(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迫切性B.恢复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C.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机的成熟D.革命深入发展的必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22年年初,列宁要求参加西方主导的热那亚会议的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这表明,此时苏俄(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B.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
C.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束缚
3 . 1943年,在各国商讨分区占领德国事宜时,美国提议奥地利应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加上德国南部,受美国占领。苏联对此坚决反对,认为德奥应划分为二,奥地利也应由几个大国分区占领。1944年10月丘吉尔和斯大林密谈,对巴尔干半岛有关国家按百分比进行了势力范围的划分,这就是所谓的“百分比协定”。由此可见(     
A.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B.雅尔塔体系利于战后欧洲自主发展
C.苏、美、英自觉遵循“大国一致”原则D.划分势力范围利于巴尔干半岛稳定
2023-07-05更新 | 33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民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和约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     
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
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工业战,毒气、机关枪、带刺铁丝网、铲子、罐装食品、制服和靴子等都从欧洲的工厂流出,有助于形成战争独特的风格。工业化使政府在这次冲突中能够大规模地调动士兵,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1915年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粮食库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摘编自布赖恩·莱瓦克《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材料二   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力避免英法继续与德国为敌。但显然他是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凡尔赛条约》的赔偿条款极其苛刻,战败国只能吞下满腹苦涩……日本获准接管德国自1914年起占领的中国领土,这也导致属于“特殊利益国家”的中国拒绝接受和谈结果。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因而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摘编自韦斯特威尔《一战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社会转型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条约》对后世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3-05-03更新 | 537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25年苏联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工业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工业发展速度随之降低。1926年,苏联粮食丰收,出口数量扩大,工业增长速度也随之提高。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调整非常频繁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农业D.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东方世界是世界历史的起点,而“西方绝对是历史的终点”。1918年西方学界出现了“西方文化必将走向没落和灭亡”的声音。这一转变是由于(     
A.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传统国际秩序B.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方向
C.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D.战争引发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从1922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这反映了当时(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
C.苏联工业化取得成效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41年上半年,苏军总参谋部一直关注西欧抗寒物资销量和价格波动,并分析德军使用的煤油灯、打火机之类物品的燃料中是否加入抗冻材料。经过持续半年的观察,苏联得出结论:德国没有做好开战准备。苏联的判断(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B.体现了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C.吸取了绥靖政策惨痛教训D.低估了科学技术的深远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4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1925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