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2年年初,列宁要求参加西方主导的热那亚会议的苏俄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去热那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的字样,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交往中“做有利于我们的生意”。这表明,此时苏俄(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B.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松弛
C.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D.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束缚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前的一百余年是俄国急剧变革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 当时有血性、有理性的俄罗斯人都在摸索前进的道路。 当俄国人民已不再对各种改革寄予希望的时候,便将目光转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希望在俄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 但他们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摘编自洪亚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材料二   1918年,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发表。在书中,列宁重申了马克思提出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形式,是“无产阶级革命‘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形式”,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制度,就是巴黎公社建立的无产阶级国家形式在俄国条件下的发展,即苏维埃制度就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未来国家的形式。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基本确定,苏维埃制度在全国确立。 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大会代表由各地区直接选举产生,具有广泛代表性。人民委员会是中央政府,负责国家所有行政事务,由苏维埃中占多数的布尔什维克负责组织,下设外交人民委员部、内务人民委员部、农业人民委员部等部门,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摘编自李岩磊《苏共领导下的苏维埃国家建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后俄国确立苏维埃制度的历史意义。
2024-02-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二战结束后,东欧和西欧都想构建一种为本阵营国家所共有的身份认同,二战记忆被有意识地利用以致歪曲。在西欧,个人记忆和逐渐建立起来的官方记忆都倾向积极向上和容易被接受的东西,比如军民齐心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等广为流传,而空袭等惨剧则被选择性“遗忘”。这从侧面反映出,二战结束后(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价值被忽视B.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C.欧洲民众淡化了对于世界和平的追求D.国际关系新秩序逐渐确立
4 . 在俄国革命早期,列宁认为社会动员工作要围绕城市工人展开,对于农民则是“间接动员”。后来列宁思想转变为“我们应该依靠群众,应该派鼓动员到农村中去”,要利用通俗小册子、图表、电影、苏维埃唱片等来传达农村社会动员内容。列宁思想的变化(     
A.表明俄国农民受压迫最为严重B.得益于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
C.显示出一战中俄国的损失巨大D.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工农联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     
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
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51年的《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在谈及一战的原因时,既不提法国的复仇,也不提德国的军国主义,提出“在1914年,法国的政治策略不是由试图发动一场向德国复仇的战争所决定的”,而“德国的战争策略也不旨在挑起一场欧洲战争”。此协议(     
A.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B.消除了法德两国和解的障碍
C.推脱了两国发动战争的责任D.违背了史学求真求实的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31年,甘地在《青年印度》上发文称:“读者们都明白,《青年印度》和《新生活》都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A.为政治变革营造舆论氛围B.创造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
C.压缩民族工商业发展空间D.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文化素养
8 . 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A.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
C.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
2023-05-01更新 | 1132次组卷 | 20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4年8月4日,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17项战争法案。社民党主席等人解释到:“为了我们的人民和他们自由的将来……在这种危险时刻,我们不会置自己的祖国而不顾。”这反映出当时德国政界(     
A.极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B.为发动战争不惜一切手段
C.意识到战争的重要作用D.对战争的复杂性有所预见
2023-04-28更新 | 546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法国政府内部创立了一些咨议会、委员会和办公室。这类机构在粮食供给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1914年8月建立研究委员会,1916年7月创立粮食供应咨议会,负责收集谷物供给信息、促进谷物进口、管制谷物流通、调控谷物价格。这表明(     
A.战时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B.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开启
C.自由主义政策的根本调整D.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