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对于《四月提纲》,普列汉诺夫说,如此这般的“转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府,要么是一个在共产主义基础上革新了的“皇帝专制政府”,要么是个搞资本主义的“可笑政府”。材料表明,普列汉诺夫
A.不满列宁擅自决策的专断行为
B.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力量的强大
C.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不成熟
D.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决定
2 . 分析下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项目\年份1921年1923年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

A.《土地法令》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促进了农业发展
D.赫鲁晓夫改革卓有成效
2019-08-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入困境。”其中“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 . 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5 . 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2019-06-09更新 | 6880次组卷 | 7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6 . 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2019-05-18更新 | 2866次组卷 | 2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英国学者丹尼尔.R.布劳尔指出,不能过高估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恢复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衰败不堪的城市。它取得了部分成功,但他没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庞大的现代化军队。这说明新经济过早夭折的重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矛盾
B.不适应国家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C.不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D.无产阶级政权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8 . 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A.改收粮食税
B.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
D.大规模垦荒
9 . 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比作三个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2019-05-09更新 | 661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23年,苏联由于工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剪刀差(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形成的差额),导致农民损失约一半的收入,并爆发了剧烈的工业品销售危机。这现象的发生
A.说明苏联工业品市场出现严重饱和
B.证明新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C.一定程度上受到粮食税改革的影响
D.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