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C.苏联“斯大林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D.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
2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020-04-04更新 | 345次组卷 | 100卷引用:【校级联考】山西省芮城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1928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的“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
D.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
4 .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2020-02-22更新 | 1854次组卷 | 57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该公式在苏俄(联)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经济改革D.斯大林模式
6 . 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
C.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
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7 . 宣传画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下列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玉米运动”       ②“改革与新思维”     ③“新经济政策”     ④“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④③②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8 . 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对国民政府持支持态度的《大公报》大谈苏联,认为王印川在1932年写的《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是“记者不可不读”之书。关于苏联经济,《大公报》有可能重点强调的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D.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
9 . 下表是1929一1938年美、苏、德、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表,表格中数字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国家1929年(%)1932年(%)1937年(%)1938年(%)
11.110.611.413.2
43.331.835.127.8
5.011.514.118.7
2.53.53.53.8

A.①德国②美国③苏联①日本
B.①美国②德国③日本①苏联
C.①日本②苏联③美国①德国
D.①苏联②日本③德国④美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列宁深刻地阐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而且可能利用资本主义的“迂回”道路来发展社会主义。

材料二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着手,与新经济政策首先解决农民问题并无二致,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扫除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正是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才拉开了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摘编自曾长秋、王千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并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别产生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