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的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农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B.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D.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2024-05-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五)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材料表明苏联(俄)(     
种类
年份
1918192219281937
谷物18069010803190
籽棉12779258
制糖用甜菜3201809402140
向日葵1720110110
亚麻纤维0.00037.417.327.6
土豆4220110700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B.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斯大林体制弊端严重D.经济政策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2024-05-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4·广东佛山·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20年底,列宁认为国家已经找到了新的建设道路,这一道路将摆脱许多年的经济破坏所遗留下来的后果和困难,引导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这句话表明列宁(     
A.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B.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解决了国内政治经济困局
2024-05-15更新 | 390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有占比为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A.经济建设的国内外环境恶劣B.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C.经济发展政策调整成果显著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24-05-14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24-05-09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以下为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的部分史料内容。据此内容可推知(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 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 和1932 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 至 1933 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 和1930 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000 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A.经济大危机影响苏联经济发展B.斯大林模式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经济危机D.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造成粮食危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6年,苏联农民认为“集体农庄的生活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就像给地主干活一样”,“被驱赶着去劳动”。但是,“(如果不干涉农庄的)内部生活,不给任何计划,而只保证(要我们)向国家上交必要数量的产品,那我们将如数上交”。这集中体现了苏联(     
A.大土地所有制的弊端严重B.赫鲁晓夫改革收效甚微
C.经济体制制约生产积极性D.农业的集体化即将结束
8 . 在斯大林的设想中,苏联通过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压缩轻工业的产能及压低出厂价格等方式降低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从而形成居民的“强制储蓄”。苏联的这种储蓄管理办法(     
1940—1985年苏联居民用于储蓄的资金总量变化图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积累了重工业所需的资金D.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为了帮助年轻的共产党人克服错误,列宁在1920年春天写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总结了俄国的革命斗争经验,指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列宁的经验总结(     
A.避免了苏俄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B.夸大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C.有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D.杜绝了青年共产党人的错误
2024-04-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译本,连同自己的文化成果输往欧洲,从而奠定了西欧新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其帝国无愧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美誉。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摘编自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促进欧洲文化进步的角度,阐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举例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列宁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进行的重大探索,结合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