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强调,“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过渡到共耕制,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曹英伟、卢婕《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对中国农业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从“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农业的执行情况看,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就已经放缓了,“十五”计划期间农业的表现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为了弥补国内消费的短缺,苏联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苏联购买的要在1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货的粮食已大约有3100万吨,它的硬通货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 5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 亿吨。从 1973年起,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出现农产品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苏俄(联)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023-07-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在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由于不同的国情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同的工业化道路。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来向全世界扩展: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变。棉纺织业是实行机械化速度最快的行业,作为英国工业的支柱,其产品需求量最大,基础也最好。英国棉纺织业很早就出现了行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很容易转变成机械运动。机械化最早涉及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这一类行业。纺织工业的许多发明是由未受教育的技工作出的:由于有利的经济环境,他们找到了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的机会。蒸汽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瓦特完成了这一技术变革。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苏联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绝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到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并说明当时实施该战略的背景。
2022-07-15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   1924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二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5)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2022-04-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比较上述表格中两个国际组织的异同。
2021-07-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国会于1938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2021-05-14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俄国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但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连参与其中的农民都似乎缺乏热情。如果说斯大林对农业采取的方法有严重的缺陷,那么他对工业的控制则在很多方面都是一项惊人的成功。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下执行的五年计划体系开始明确地为工业发展制定出优先项目。政府为发展治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维埃的机器生产和全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成为德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长期落后的历史似乎结束了。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据统计,1929年美国49%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下。1935年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占总人口的32%,胡佛总统主张联邦政府少管国事,救济重点在于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当时人们提出了不少方案……罗斯福在193468日的寄文中说:“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这三大任务一一家庭安全、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在我看来,乃是我们能够向美国人民提出的最低限度的承诺。”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基本上是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延续发展,扩大和调整。

——摘编自黄安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成功”的理由,并分析苏联工业发展的国内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台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021-07-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三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2020-12-0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 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被当时的评论斥责为是“由莫斯科之手”签署的“带有苏联印章的 红色新政”,是要以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改造美国。

材料三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 年 5 月, 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 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 1988 年 降至 4%。1987 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 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时评对于罗斯福新政所持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 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9 . 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

-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俄国(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时间()1928–19291930–19321933–1937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460440–450420-430

一-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材料三进一步考察(新时期以来)不同时期粮食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发现其增长率呈相对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1978-1985年为3.17%,1978-1990年为3.23%,1978-1995年为2.54%,1978-2000年为1.91%,1978-2004年为1.77%。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背景下,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要继续维持1.8%左右的增长速度将面临很大困难。

——张瑛、钟钰《我国粮食生产特征与政策建议——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苏联粮食生产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近年来影响我国粮食增长率攀升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保障新时代的粮食供应献计献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事实上,从总体来看,这时列宁更多考虑的仍然是依靠国家垄断和国家干预的“革命办法”来逐步消灭商业、小经济、小企业主和资本主义。他更多强调的是同小生产者及其投机活动作斗争,往往视其为国家垄断事业的“敌人”和“多头蛇”。他仍然把商品经济、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视为资本主义的范畴,只能加以消灭,而不能在建设中加以利用。

﹣﹣胡笑冰《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列宁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探索》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宏观调节有了一定的加强,肯尼迪欣赏法国政府的所谓指导性计划。法国政府向重点企业提出经济目标,但没有东欧流行的那种严密的中央控制。他意识到单靠财政和金融杠杆以及就业法模糊不清的目标来管理美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肯尼迪逝世以后,约翰逊政府与肯尼迪时代相比,以前处于市场力量控制的一些领域受到政府的更多干预。约翰逊政府掀起了一股推广社会政策的浪潮。它依靠财政杠杆促进经济的增长,对经济扩张所达不到的有特殊困难的集团给予补充津贴。有人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是新政的幽灵又在美国游荡。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正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生产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以致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14.4%,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者以凯恩斯主义导致“通货膨胀”为理由,用回到小政府和自由放任的理论武器向之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在美国大地出现了反国家干预的回潮。

﹣﹣姜圣复《论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与苏俄在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方面的相似性。
2020-07-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