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模式僵化了”。据此可知(     
A.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B.列宁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C.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D.过渡时期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2024-02-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统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苏联共产党在1926年有关决议中提出“彻底肃清资产阶级对劳动群众的政治影响的残余”的决议;在1927年的决议中提出了在工商业领域对私人资本“采取更坚决地从经济上加以批挤的政策”。这些决议(       
A.沿袭了“以退为进”的经济发展策略
B.纠正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错误做法
C.确定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领域的管理控制
2023-09-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23年,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要善于把我们已经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取得完全成功的革命气势、革命热情,同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的本领结合起来。这一点是俄国人,或者直接了当说是农民应该牢牢记住的。”这表明,列宁(     
A.呼吁人民须保持革命斗志B.重视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
C.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D.对新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当调整
2023-02-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为3亿普特,而1926年底粮食收购量为4.28亿普特,于是,苏共中央派遣近三万名工作队员分赴各地督促粮食收购,虽从1928年1-3月共收购粮食2.57亿普特,但这引起了各地干部和农民强烈不满,4—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A.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B.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D.粮食危机使农民个体经济崩溃
2023-02-0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的演说《四月提纲》提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很快传遍了全国,每家工厂、每座兵营都讨论他的发言。由此可见,该演说(     
A.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迫切愿望B.促使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提升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望D.推动了十月革命条件的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提高我国工程技术知识水平和改善工程技术人员生活条件的措施》的决议﹐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了技术专家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据此可推知,该决议(     
A.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B.推进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C.为新经济体制提供条件D.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得到保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28年后,苏联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的门户之见,主动与西方改善关系。据统计,1931年,美国出口机器设备中的50%出售给苏联,英国机器出口中的70%出售给苏联。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次年则高达50%。这表明当时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经济危机缓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C.苏联推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D.苏联已经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022-03-30更新 | 352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当人们运用马克思的理论观察时发现:“苏联社会几乎根本先法用正统的马克思术语进行解释,也就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坐标上苏联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具有特殊性B.苏联解体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
C.马克思理论无法解释苏联社会现象D.苏联共产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9 . 十月革命胜利后,只建立起为数很少的国营农场,广大农村散布着近二千五百万户个体农户,列宁称之为“汪洋大海”。到1927年底,参加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共耕社等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总共才ニ十万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0.8%。这说明
A.十月革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余粮收集制适应苏俄的国情
C.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小农经济D.苏联的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通过武装干涉、经济封锁等手段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年轻的苏维埃意识到要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生存,必须要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但是,俄罗斯帝国时期建立的工业基础已被战火摧残殆尽,西方国家对苏联又采取经济封锁,工业的发展缺少国内和国际的有利环境。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等国家自顾不暇、商品滞销,需要扩展海外市场,这给苏联利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困境来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装备提供机会。

——摘编自兰庚泽《苏联工业化中的美国因素》

材料二   苏联一五计划开始后,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上由租让、合营公司的形式转为进口机器设备或者聘请外国公司承建工厂的形式。通过与美国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协定,设计、装备苏联的重要项目。1929-1945年,苏联与西方国家共签订了217个技术援助协定,其中美国139个。1933年,在经贸关系改善的基础上,苏联和美国建交。当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后,苏联从美国引进的技术开始减少,1937年比1931年减少了87%,1937年进口机器只占国家总需求量的0.9%.

苏联在引进的项目上,成套设备过多,技术专利较少,消化、创新能力较弱。在引进的效率上,主管部门层层审批、办事拖拉,基层企业往往也缺乏热情。

——摘编自姜凌《苏联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引进美国技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对外国技术的引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