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编自【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1865年说)“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1913~1937年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国家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13年

15

11

13

8

4

1925年

15

14

8

7

1

1937年

14

12

9

5

1

——摘编自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内容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价值。
(3)你从材料三的数据中能发现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说明。
2023-03-09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复习“大国兴衰”时,刘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探究一【图文说史—探讨英国崛起】

我认为“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

——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教授安德鲁波特



(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文献说史—解决美国难题】

华盛顿:“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文献1: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利;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林肯:“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文献2: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2)华盛顿和林肯为解决面临的难题,分别制定和发表了什么文献?

探究三【导图说史—阐述苏俄(联)兴衰】



(3)根据以上思维导图,简述苏俄(联)兴衰的过程。

探究四【以史鉴今—畅谈国家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2-08-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划分历史阶段,概括历史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正确的历史阶段划分来自于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论证。历史阶段的划分对概括历史特征起一种界定范围的作用,范围的模糊性会直接影响到概括的准确性。

材料   苏俄(联)1917—1940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对比:1917年的百分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1917—1940年苏联(苏俄)经济发展划分阶段,对自己划分的阶段作相关分析陈述。
2020-09-19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A.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6 . 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俄国相关史料,推断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救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服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 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藩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兵政

43

1660

122

格致

3

160

7

船数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学

11

717

73

矿学

10

1383

36

医学

91

958

63

工艺

36

2856

76

合主地

218

9391

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材料三   从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轨迹中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火星报》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创办《火星报》,列宁行动的核心都是建党,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高金萍《照亮新时代的"星星之火“一列宁早期党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列宁创办《火星报》的目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阐述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影响
2023-09-0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191812月,当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做“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然而,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民众情绪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士对“苏联模式”态度的转变,并说明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以其温和性和包容性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产生的诸多问题,逐步扭转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新经济政策是“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摘编自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回到欧洲去的强大思潮中,不是继续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而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实力,实施“超越遏制”战略,……结果,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摘编自黄宗良等《斗争·合作·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的表现,分析造成“严重挫折”的原因。
2022-09-07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资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