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一份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文献中,关于1921年初苏俄的记载有这样几个标题《1921:征粮队催化粮食危机》《毒气弹镇压农民暴动》《死亡与国际救援》,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A.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B.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影响
C.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D.所处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
2023-09-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的革命行为对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摘编自(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二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整理自瞿秋白1920~1922年在苏俄的考察记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时期农民运用“日常形式”进行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政府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的?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
(3)材料三中现象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08-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4 . 据记载,从1926年起,苏联政府在保持农产品销售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这反映了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B.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C.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
D.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成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综合,逻辑清晰)

6 .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B.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D.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